TOP

什么是“湿气重”?体内湿气重会有哪些表现?如何通过中医方法调理?

2024-05-14 19: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重”是指体内水湿代谢失常,湿邪积聚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久居潮湿环境、淋雨涉水等外感湿邪所致;内湿则因脾胃功能虚弱,水谷运化失常,水湿内生引起,其中以内湿更为常见。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气机,重浊黏滞”,湿气重不仅会导致身体沉重乏力,还会阻碍气血运行,诱发多种疾病。

一、什么是“湿气重”?

中医所说的“湿”是一种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病理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将水液代谢后排出体外,维持水液平衡。当脾胃虚弱(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如长期抑郁伤肝,影响脾的运化)或外感湿邪(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时,水液代谢受阻,多余的水湿无法排出,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湿气重”。

湿邪的特性决定了其致病特点:一是“黏滞”,导致病程缠绵,如湿气重引起的湿疹、腹泻往往反复发作;二是“重浊”,使人感觉身体沉重、乏力;三是“趋下”,易侵犯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阴部潮湿等。此外,湿邪易与其他邪气结合,形成“湿热”(湿与热结合,表现为口苦、痤疮)、“寒湿”(湿与寒结合,表现为畏寒、腹泻)等复合证候,调理难度更大。

二、体内湿气重的常见表现

湿气重的表现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以下是典型症状:

1.全身整体表现

-身体沉重乏力:这是湿气重最突出的表现,患者常感觉全身沉重,像穿了湿衣服一样,懒得活动,活动后更觉疲惫,即使睡眠充足也难以缓解。中医认为“湿性重浊”,湿邪困阻肢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养。

-精神状态差:湿气蒙蔽清窍,会出现头晕头重(如裹重物)、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即“湿困脾阳”导致的“神疲嗜睡”。

2.头面部表现

-面部油腻、易生痤疮:湿气重(尤其湿热)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面部油腻发亮,额头、鼻翼两侧更明显,且易生痤疮(红肿疼痛,有脓头),痤疮愈合后易留痘印,反复发作。

-舌苔厚腻、口中黏腻:正常舌苔薄白湿润,湿气重时舌苔厚腻(白色或黄色),舌体胖大,边缘可能有齿痕(因湿邪阻碍气血,舌体水肿所致);口中常感觉黏腻不清爽,即使刷牙后也难以消除,严重时还会有口臭。

-眼睑浮肿、眼袋明显:湿邪积聚于上眼睑,会导致晨起眼睑浮肿,眼袋松垂,且浮肿难以通过简单按摩消除,长期存在会使眼袋越来越明显。

3.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差、腹胀:湿邪困脾,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表现为食欲不振,吃一点就觉得腹胀,尤其饭后腹胀明显,甚至恶心欲吐。

-大便黏滞、排便不爽:湿气重的人大便多不成形,黏附在马桶壁上,难以冲净(“便溏黏滞”),排便后总有未排尽的感觉,这是因为湿邪使肠道蠕动减慢,水湿与粪便混杂所致。部分人还会出现腹泻,大便清稀如水,伴有不消化食物。

-痰多、咽喉异物感:湿邪积聚于肺,会导致痰多(白色稀痰或黏液痰),早晨起床后需要频繁清嗓子,严重时感觉咽喉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中医称为“梅核气”,多由痰湿阻滞咽喉所致)。

4.肢体与皮肤表现

-四肢沉重、关节酸痛:湿邪困阻肢体关节,会导致四肢沉重无力,屈伸不利,关节酸痛(遇阴雨天气或潮湿环境加重),如湿邪与寒结合形成“寒湿痹阻”,还会出现关节冷痛、僵硬。

-皮肤潮湿、易生湿疹:体内湿气外渗,会导致皮肤(尤其腋下、腹股沟、阴部)潮湿多汗,夏季更明显;湿邪郁于皮肤,易引发湿疹、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瘙痒、起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流出淡黄色液体,且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下肢水肿:湿邪趋下,易积聚于下肢,导致脚踝、小腿浮肿,按压皮肤后出现凹陷,久久不能恢复,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晨起减轻。

5.其他表现

-女性白带异常:女性湿气重常表现为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如涕如唾),或色黄质稠有异味(湿热),伴有阴部潮湿、瘙痒。

-体重异常增加:湿气重会导致水液在体内潴留,加上脾胃运化失常,代谢减慢,易出现体重增加,且减肥困难,即使体重下降也容易反弹。

三、中医调理湿气重的方法

调理湿气重的核心是“健脾祛湿”,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正常则湿邪自除,同时需根据湿邪的性质(如寒湿、湿热)和部位调整方法。

1.饮食调理:健脾利湿,忌生冷油腻

-多吃祛湿食物:

-健脾利湿类:山药、莲子、茯苓、白术、炒薏米(生薏米性寒,炒后健脾效果更佳)、赤小豆、冬瓜、白萝卜等,可煮粥或煲汤(如薏米赤小豆粥、冬瓜排骨汤)。

-温化寒湿类:若为寒湿(畏寒、大便清稀),可适量吃生姜、花椒、羊肉、韭菜等,如生姜泡水喝,或用花椒煮水泡脚,温散寒湿。

-清热利湿类:若为湿热(口苦、痤疮、黄痰),可吃绿豆、苦瓜、黄瓜、马齿苋等,如绿豆汤(少放糖)、凉拌马齿苋,清热而不伤脾。

-避免伤脾生湿的食物:忌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寒性水果西瓜、梨),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湿邪;少吃油腻、甜食(如肥肉、蛋糕),这类食物会阻碍脾胃运化,导致湿邪积聚。

2.生活调护:避湿保暖,适度运动

-避免潮湿环境: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勤通风,雨天减少外出,避免淋雨;衣物、被褥勤晾晒,防止潮气侵入人体。

-适度运动: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湿气排出,适合湿气重的运动有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八段锦(尤其“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动作)等,每次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伤阳气)。

-规律作息:熬夜会损伤脾胃功能,加重湿气,应保证23点前入睡,每天睡够7-8小时,让脾胃在夜间得到充分修复。

3.中医外治法:疏通经络,促进祛湿

-艾灸:艾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作用,适合寒湿体质,常选穴位有脾俞(健脾)、胃俞(和胃)、中脘(温中健脾)、足三里(健脾胃、祛湿邪)、阴陵泉(利湿),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周2-3次。

-拔罐与刮痧:背部膀胱经是祛湿的重要部位,在背部走罐(沿脊柱两侧上下推动)或刮痧,可疏通经络,促进湿邪从皮肤排出,适合湿气重伴身体沉重、酸痛者,注意刮痧后24小时内不洗澡,避免受凉。

-泡脚:用艾叶、生姜、花椒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泡15-20分钟),可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尤其适合寒湿体质,冬季坚持效果更佳。

4.中药调理:辨证施治,祛湿通络

-寒湿证: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腻,常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或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健脾祛湿。

-湿热证:表现为口苦口臭、痤疮、黄痰、舌红苔黄腻,常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等)或龙胆泻肝丸(清肝胆湿热),清热利湿。

-脾虚湿盛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用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莲子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配伍用药。

5.情绪调节:疏肝理气,避免肝郁伤脾

长期抑郁、焦虑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肝郁脾虚”),加重湿气,因此需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听音乐、聊天、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疏解压力,肝气调畅则脾胃功能正常,湿邪自除。

总结

“湿气重”是体内水湿代谢失常的表现,与脾胃虚弱、外感湿邪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乏力、大便黏滞、皮肤潮湿、痰多等。中医调理以“健脾祛湿”为核心,通过饮食、运动、艾灸、中药等方法恢复脾胃功能,促进湿邪排出。需要注意的是,湿气重的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长期坚持,同时避免诱发因素(如生冷饮食、潮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湿邪困扰。

(李美晶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