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拔罐和刮痧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原理是什么?

2023-08-17 14: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拔罐和刮痧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二者虽都以“通经活络”为核心,但适用场景、操作方式及作用原理各有侧重,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一、拔罐:以“负压吸拔”疏通气血,适用于寒湿瘀阻证

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火、抽气等方式使罐内产生负压,吸附于皮肤表面,通过局部充血、瘀血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见罐具包括玻璃罐、竹罐、抽气罐等,操作时根据病情选择留罐、走罐、闪罐等不同方式。

1.适用情况

-寒湿痹阻所致的疼痛:如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炎),这类疼痛多因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表现为局部酸胀、沉重、遇寒加重。拔罐可通过温热和负压作用,驱散寒湿、疏通经络,缓解疼痛。例如,腰肌劳损患者在腰阳关、肾俞等穴位留罐10-15分钟,可快速减轻腰部酸痛。

-外感风寒感冒初期: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时,在背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拔罐(留罐5-10分钟),可通过发汗解表、驱邪外出,缓解症状。

-消化不良与风寒腹泻:脾胃受寒或饮食积滞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无明显臭味),可在中脘、天枢、关元等腹部穴位拔罐,配合足三里,达到温胃散寒、理气消胀的效果。

-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劳累、气血不畅导致的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睡眠差,可在背部膀胱经走罐(沿脊柱两侧上下推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疲劳状态。

2.作用原理

-负压刺激与经络调节:罐内负压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和经络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传导至脏腑,调节气血运行。中医认为“通则不痛”,拔罐通过疏通经络中瘀滞的气血,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驱寒除湿与排毒:拔罐产生的温热效应(尤其用火罐时)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寒湿邪气。罐内出现的瘀紫印记(“罐斑”)被认为是邪气排出的表现,颜色越深提示寒湿或瘀滞越重。

-免疫调节:局部组织在负压刺激下产生轻微炎症反应,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局部抗病能力,尤其对疼痛和感染性疾病有辅助调理作用。

二、刮痧:以“刮板刮拭”祛邪排毒,适用于热证与气滞血瘀证

刮痧是用牛角、玉石等刮板蘸取介质(如刮痧油、润肤乳),在皮肤表面沿经络走向或穴位反复刮拭,使局部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瘀斑(“痧”),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核心是“祛邪排毒”,尤其擅长清除体内热邪、瘀滞。

1.适用情况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口干、黄痰,或中暑(头晕、恶心、身热无汗)时,在颈部、背部、肘窝刮痧(力度稍重,至出痧),可清热解表、凉血排毒,快速降低体温、缓解不适。

-湿热阻络的疼痛:如风湿热痹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痛风发作初期(关节红肿剧痛),在疼痛部位及周围刮痧(力度适中),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气滞血瘀所致的病症:如女性痛经(经色暗红有块、小腹胀痛)、跌打损伤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在对应部位(下腹部、损伤处周围)刮痧,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痤疮与皮肤湿热证:面部痤疮(红肿疼痛、有脓头)、背部毛囊炎等,可在背部膀胱经、肺俞、大肠俞等穴位刮痧,配合面部轻柔刮拭,清除体内湿热,改善皮肤状态。

2.作用原理

-机械刺激与“出痧”排毒:刮板刮拭皮肤时的机械刺激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皮下出血(“痧”),中医认为这是将体内热毒、瘀滞通过血液排出的过程。现代研究则认为,“痧”是局部炎症反应的产物,可促进免疫细胞聚集,加速有害物质代谢。

-疏通气血与清热泻火:刮痧沿经络走向操作,能直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尤其对热邪引起的气血逆乱效果显著。例如,风热感冒时刮拭颈部风池、风府及背部大椎,可快速宣泄上焦热邪,缓解头痛咽痛。

-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刮痧刺激皮肤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如刮拭腹部穴位可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三、拔罐与刮痧的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皮肤破损、溃疡、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严重心脏病、高热抽搐者,均不宜拔罐或刮痧。

-操作后护理:拔罐或刮痧后皮肤毛孔张开,需避免吹风受凉、接触冷水(24小时内不洗澡),以免外邪入侵;出痧后局部皮肤敏感,应穿宽松衣物,避免摩擦。

-频率与力度:同一部位不宜频繁操作(拔罐间隔3-5天,刮痧间隔5-7天),力度以患者能耐受、无明显疼痛为宜,避免过度追求“出痧”而损伤皮肤。

-体质差异:虚证(如气血虚弱、长期患病)患者需谨慎,拔罐时间宜短、刮痧力度宜轻,以免耗伤气血;实证(如湿热、气滞血瘀)可适当增加力度和时间。

四、总结

拔罐和刮痧虽同属中医外治法,但适用场景各有侧重:拔罐偏重于驱寒除湿、疏通气血,适用于寒湿痹阻、风寒感冒等虚证或寒证;刮痧偏重于清热排毒、活血化瘀,适用于风热感冒、湿热阻络等热证或实证。二者核心原理均是通过刺激体表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临床应用时需根据体质和病情选择,必要时结合其他疗法(如艾灸、中药),以获得最佳效果。同时,操作需注意规范,避免因方法不当引发不适,特殊人群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李美晶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