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所说的“五脏”具体指什么?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025-07-10 09: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所说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并非单纯的解剖学器官,而是涵盖了人体多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概念。五脏与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相互配合,通过经络系统连接全身,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以下详细介绍五脏的具体所指及其主要功能。

一、心:君主之官,主血脉与神志

心在五脏中被称为“君主之官”,地位最为重要,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血脉

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来源,通过心气的推动,使血液在脉管中循环往复,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心气充沛则血脉通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若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会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若心血瘀阻,还可能引发胸痛、胸闷等问题。

2.主神志

中医所说的“神志”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些都由心主导。心的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情绪稳定;若心的功能失调,如心血不足,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精神恍惚等症状;若心火亢盛,则可能表现为烦躁、易怒、口舌生疮等。

此外,心在液为汗(汗液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如心气虚者易自汗),在体合脉(脉的生理功能依赖心的调控),其华在面(面部气色可反映心的功能状态)。

二、肝:将军之官,主疏泄与藏血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主要功能包括:

1.主疏泄

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调节情绪:肝能疏导情志,使情绪稳定。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会出现抑郁、易怒、胸胁胀痛等症状;若疏泄太过,又可能导致急躁、头晕、头痛等。

-促进消化:肝的疏泄能协调脾胃的运化功能,还能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若肝失疏泄,会影响脾胃消化,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即“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调节生殖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与女性月经周期、男性排精密切相关。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男性不育等问题。

2.主藏血

肝具有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体活动时,肝释放血液供机体需要;休息或睡眠时,血液回流至肝储存。若肝藏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症状;若肝不藏血,可能导致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此外,肝在体合筋(筋的柔韧度依赖肝血滋养,肝血不足则筋脉拘挛、肢体屈伸不利),其华在爪(指甲的荣枯反映肝血盛衰),在液为泪(泪液分泌与肝相关,如肝火旺者易眼干、流泪)。

三、脾:仓廪之官,主运化与统血

脾被称为“仓廪之官”,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主要功能有:

1.主运化

运化即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脾能将食物消化为精微物质,并吸收后输送到全身,转化为气血津液。若脾失运化,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瘦、乏力等症状,即“脾虚”。

-运化水液:脾能调节水液代谢,将多余的水液输送至肺、肾排出体外。若脾失运化,水液停滞,会导致水肿、痰多、腹泻等,即“脾虚湿盛”。

2.主统血

统血即统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脾通过气的固摄作用维持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若脾气虚弱,固摄无力,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等,称为“脾不统血”。

此外,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和四肢的营养依赖脾运化的精微,脾虚则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在液为涎(唾液分泌与脾相关,脾虚者可能涎液过多或口干),其华在唇(口唇色泽可反映脾的功能,如脾虚者唇色淡白)。

四、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与通调水道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辅助心调节全身功能,主要功能包括:

1.主气司呼吸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排出体内的浊气,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生成“宗气”(由清气与水谷精微结合而成,能推动呼吸和血液循环)。若肺的功能失常,会出现咳嗽、气喘、气短、声音低微等症状;若肺气虚,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冒。

2.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指肺将清气、气血、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到达皮肤、毛发,并排出汗液。若宣发失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无汗、皮肤干燥等症状。

-肃降:指肺将清气向下输送至肾,同时将体内的水液向下输送至膀胱,保持呼吸道通畅。若肃降失常,会出现咳嗽、痰多、气喘、小便不利等症状。

3.通调水道

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调节水液代谢,被称为“水之上源”。若肺的通调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可能出现水肿、尿少、痰多等症状。

此外,肺在体合皮(皮肤的屏障功能依赖肺的卫气,肺气虚者皮肤易受外邪侵袭),其华在毛(毛发的荣枯与肺相关),在液为涕(鼻涕的分泌由肺调控,如肺寒者流清涕,肺热者流黄涕)。

五、肾:作强之官,主藏精与主水

肾被称为“作强之官”,是先天之本,储存着人体的精气,主要功能有:

1.主藏精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先天之精(来自父母)和后天之精(来自脾胃运化的精微)。肾储存精气,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

-促进生长发育:从幼年到成年,肾中精气逐渐充盛,人体生长健壮;老年时精气衰退,出现衰老现象。若肾精不足,儿童会出现生长迟缓、智力低下,成人则可能出现早衰、脱发、牙齿松动等。

-主管生殖功能:肾精是生殖的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旺盛;若肾精亏虚,会导致不孕不育、性功能减退等。

2.主水液

肾能调节全身水液代谢,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将水液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重新被人体利用,浊者排出体外(通过膀胱形成尿液)。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会出现水肿、尿少、夜尿增多等症状。

3.主纳气

纳气即收纳肺气,协助肺保持呼吸的深度。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平稳深沉;若肾不纳气,会出现呼吸表浅、气喘、动则加重等症状,常见于慢性咳喘患者。

此外,肾在体为骨(骨骼的生长依赖肾精滋养,肾精不足则骨质疏松、易骨折),其华在发(头发的荣枯与肾精相关,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茂密),在液为唾(唾液中的精华部分与肾相关,肾精不足者易口干),开窍于耳和二阴(听力及大小便功能与肾相关,如肾虚者可能出现耳鸣、耳聋、尿频、便秘等)。

总结

中医的“五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心主血脉与神志,肝主疏泄与藏血,脾主运化与统血,肺主气与通调水道,肾主藏精与水液代谢,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系统。五脏功能协调,则身体健康;若任一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其他脏腑,引发疾病。中医诊治疾病时,常从整体出发,调理五脏的平衡,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李美晶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