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人做手术麻醉风险高?家属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2025-03-19 10: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医生告知“老人需要手术”,家属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麻醉扛得住吗?”这种担忧并非多余。随着年龄增长,心脏、肺、肝、肾等器官储备功能全面下降,再叠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慢病,老年患者确实比年轻人更容易在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阶段出现波动。真正需要警惕的不仅是年龄本身,而是“衰老+慢病+多重用药+手术创伤”的叠加效应。以下七件事,家属越早知道,越能配合医疗团队把风险降到最低。

一、为什么老年人麻醉风险更高

1.  器官储备减少:心肌收缩力下降、肺弹性回缩减弱、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使药物代谢和排泄变慢,血药浓度易“居高不下”。

2.  调节能力变差:自主神经反应迟钝,血压、心率在诱导和拔管瞬间可能出现“过山车式”变化。

3.  慢病叠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COPD、房颤等并存,任何一项失控都会放大麻醉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服用降压药、抗凝药、降糖药,麻醉药物与这些慢病药物相互影响,既可能增强镇静、呼吸抑制,也可能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

5.  认知脆弱: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随年龄陡升,严重时影响生活自理。

二、术前评估:把风险“摆到桌面上”

    麻醉医生最怕“信息缺口”。建议家属提前准备“三张清单”:

•  现病史清单:高血压、糖尿病年限,最近心绞痛、气促、头晕频率;

•  用药清单:药名、剂量、最后一次服药时间,包括保健品和中成药;

•  既往麻醉史:曾做过哪些手术、是否出现过严重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困难气道等。

    带上近三个月的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生化、凝血等检查结果,可让麻醉医生快速“画像”,制定个体化方案。

三、麻醉方式怎么选:并非全麻一定风险最高

•  全麻:适用于胸腹腔、神经外科等需完全无痛的大型手术。现代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起效快、苏醒迅速,配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可把麻醉深度控制在“刚好睡着”的状态。

•  区域麻醉(硬膜外、神经阻滞):下肢、泌尿、部分腹部手术可优先考虑,可减少阿片用量,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但老年人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穿刺难度增加,需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操作。

•  局部+镇静:体表小手术或胃肠镜检查,局麻药剂量小,镇静深度浅,对循环影响最轻。

一句话:没有“最安全”的麻醉方式,只有“最合适”的麻醉方案。

四、药物剂量:不是简单“减半”,而是“精准滴定”

    老年人对镇静、镇痛、肌松药普遍敏感,但个体差异极大。麻醉医生会按“小剂量起步、逐步滴定”原则,结合BIS、血流动力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实时指标,随时调整。家属不必担忧“药量小会不会麻不倒”,现代监测技术已能保证“既睡得稳又醒得快”。

五、术中监测:多一条曲线,多一份安全

除常规心电图、血压、血氧外,老年患者常增加:

•  连续动脉血压:实时捕捉每一次心跳的血压变化;

•  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液体治疗,避免心衰或容量不足;

•  麻醉深度监测:预防麻醉过深导致苏醒延迟,或过浅导致术中知晓;

•  体温监测+保温:预防低体温引起的凝血障碍和感染。

    家属在手术室外看到的只是“红灯绿灯”,其实麻醉医生在“看几十条线”,任何异常都会立即处理。

六、术后两大隐形杀手:认知障碍和肺部感染

•  术后谵妄:表现为躁动、嗜睡、昼夜颠倒,多发生在术后1~3天。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充分镇痛、家属陪伴、保持昼夜节律,可显著降低发生率。

•  肺部感染:老年人咳嗽反射弱、肺弹性差,术后卧床容易积痰。鼓励早期翻身、拍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使用无创通气,可把肺炎风险降到最低。

家属能做的是:术后第一天就开始帮助老人“坐一坐、咳一咳、动一动”。

七、家属配合清单:把专业医疗延伸到亲情护理

1.  术前禁饮禁食时间严格遵医嘱,防止反流误吸。

2.  术后镇痛泵不要随意关,疼痛会加重应激和心肌缺血。

3.  发现老人术后说话含糊、手脚无力、伤口渗血增多,第一时间呼叫医护。

4.  出院后继续监测血压、血糖、伤口情况,定期随访镇痛及认知评估。

    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真正的风险是“未被发现的问题”和“未被纠正的状态”。在专业团队完成精细评估、精准实施、精心监测后,老年麻醉已不再是“禁区”,而是“慢病管理+手术干预+麻醉优化”的综合战场。家属的充分沟通、细致准备和术后陪伴,是给老人最好的“麻醉保险”。

(张君丽 兰考县中心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