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合,颠覆传统围术期管理模式,实现患者术后“早进食、早下床、早出院”的目标。这一变革不仅重构了外科治疗路径,更推动麻醉实践从单一的术中镇痛向全流程优化转型,成为加速患者康复的关键驱动力。
临床麻醉作为ERAS实施的核心环节,其角色已超越单纯的手术保障功能。在传统模式下,大剂量阿片类镇痛药物导致的肠道麻痹、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镇痛不足等制约着康复进程。而在ERAS框架下,麻醉医生需深度参与术前评估、术中精细化调控及术后动态管理,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联合区域阻滞与非甾体抗炎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措施,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和器官负担。例如,通过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和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可避免液体过载对胃肠功能的抑制,为早期进食创造条件;而神经阻滞技术的广泛应用则显著改善了术后镇痛效果,使患者能够更早开展床上活动甚至离床行走。
术前准备阶段的创新尤为关键。麻醉团队会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个性化宣教,向患者详细解释ERAS流程中早期进食与活动的科学依据,缓解其焦虑情绪并建立主动配合意识。这种心理干预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还通过激活自主神经系统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同时,基于风险分层的预康复策略被纳入常规实践,包括允许术前2小时适量饮水、指导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及戒烟戒酒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患者的生理储备功能。
术中的麻醉管理体现了微观层面的革新。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取代经验性补液,借助每搏变异度及心排等现代监测实现个体化容量管理;快通道麻醉技术缩短了全麻苏醒时间,配合保温设备的应用减少低温相关并发症。这些精细化操作共同构建起保护性医疗环境,为术后快速转向口服饮食和功能性锻炼奠定基础。
术后阶段的多维度干预则展现了ERAS的整合优势。疼痛管理不再依赖单一药物,而是通过相关神经阻滞、持续伤口浸润、椎管内镇痛泵使用与及时非甾体药物的组合实现全覆盖。早期拔除导尿管、减少引流管放置等去侵袭化措施,消除了限制患者活动的物理障碍。在此背景下,术后数小时内开始清流质饮食、24小时内下床活动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临床数据显示,此类干预可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且未增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风险。
麻醉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突破了传统盲穿局限,实现精准长效镇痛;右美托咪定等新型药物的应用既保持镇静又保留唤醒能力,促进医患互动与早期康复训练同步进行。这些技术进步与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结合,使麻醉医生能够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康复进程始终处于最佳轨迹。
该模式的成功依赖于跨专业团队的无缝衔接。外科医师、护士、营养师与康复治疗师围绕统一的临床路径协同工作,每日查房时动态评估患者的进食耐受度、疼痛评分及活动能力,及时修正康复计划。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闭环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从“治病”到“治人”的理念转变。
总之,ERAS理念下的麻醉革新正在重塑外科康复的内涵。通过将术中麻醉管理延伸至整个围术期,并融合先进技术与多学科智慧,曾经被视为奢望的“早进食、早下床”如今已成为标准化临床实践。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麻醉将在基因检测指导下实现更个性化的用药方案,进一步推动加速康复外科迈向新的高度。
(姜素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