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领域,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正逐渐改变着手术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模式。其中,麻醉在实现患者术后当天走路这一目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麻醉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全身麻醉虽然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意识、无痛,但可能会带来一些术后恢复的阻碍。而ERAS理念下的麻醉更强调个体化与精准化。对于一些合适的手术,如下肢骨科手术等,区域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成为一种优选。区域阻滞麻醉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的周围,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手术区域产生麻醉效果。例如,在髋关节或膝关节手术中,采用椎管内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轻镇静,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术中镇痛,还能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这样一来,患者在术后能更快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清醒,减轻了全身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抑制,为早期下床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精准的麻醉药物使用
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ERAS注重使用短效、代谢快的药物。传统的长效阿片类镇痛药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会延长患者在病床上的恢复时间。而现在,更倾向于使用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同时,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相关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此外,在全身麻醉中,选择起效快、苏醒迅速的麻醉诱导剂和维持药物,如丙泊酚等,能够使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让患者的身体机能更快地恢复正常,从而有能力在术后当天尝试下床走路。
三、麻醉管理与监测的精细化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的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确保麻醉深度适中。避免过深的麻醉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或身体虚弱,也要防止麻醉过浅而引起术中知晓等不良事件。同时,维持患者体温的稳定也是关键环节。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药物代谢和术后恢复。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采用保温措施,如使用温毯、输液加温等,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有利于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为早期活动提供保障。
四、多模式镇痛促进早期活动
除了术中的麻醉处理,术后的多模式镇痛也是患者能够早期下床的重要因素。通过伤口局部浸润麻醉、持续的区域阻滞镇痛以及口服或静脉给予镇痛药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保证患者舒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疼痛对患者早期活动的限制。当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时,他们更有意愿和能力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当天尝试站立和行走。
在ERAS快速康复理念下,麻醉通过优化麻醉方式、精准使用麻醉药物、精细化的麻醉管理与监测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为患者术后当天走路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麻醉在ERAS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成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周奥飞 周口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