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后多久能吃饭?从‘禁食6小时’到‘2小时’的革命

2024-11-07 12: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疗领域,麻醉后患者何时能够进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严谨对待的问题。长久以来,“禁食 6 小时”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它是基于过往对麻醉风险的保守评估以及防止误吸等严重并发症的考量。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患者舒适度和康复进程的重视,“麻醉后 2 小时”进食的新理念逐渐崭露头角,这无疑是一场悄然发生的医疗观念革命。

曾经,“禁食 6 小时”是普遍遵循的原则。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担心麻醉后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尚未完全恢复,胃内容物可能反流至咽喉部,进而误吸入气管和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会使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射受到抑制,包括咽喉部的保护性反射。而且,手术刺激本身也可能引起胃肠道功能的暂时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所以,为了确保患者在麻醉苏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胃基本排空,避免误吸风险,要求患者在术前就开始禁食,术后也要长时间等待,直至麻醉效果完全消退,身体机能有初步恢复的迹象。

但是,长时间的禁食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潜在风险。首先,饥饿感会导致患者极度不适,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本身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引发低血糖、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身体的恢复和心理状态。其次,长时间的禁食会使胃肠道黏膜缺乏食物的刺激和营养供应,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修复,延缓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此外,对于一些短小、微创的手术,患者所受的麻醉影响相对较小,却依然要经历漫长的禁食等待,显得有些“过度医疗”。

近年来,众多医学研究为“麻醉后 2 小时”进食提供了有力依据。现代麻醉技术日益精准,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更快,副作用更小,患者麻醉后的苏醒质量显著提高。同时,研究发现,在严密的监测下,部分患者在麻醉后 2 小时左右,吞咽和咳嗽反射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胃肠道也开始逐渐蠕动,此时适当给予少量的清水或流食,不仅不会引起误吸,反而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口渴和饥饿感,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当然,这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包括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局部麻醉且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的患者,可能在麻醉结束后不久就具备进食条件;而对于复杂手术、全身麻醉且苏醒不完全或有明显胃肠道功能障碍迹象的患者,则需要谨慎延长禁食时间。

从“禁食 6 小时”到“2 小时”的转变,并非是对医疗安全的忽视,而是在科学认知进步基础上的优化。这一变革体现了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减少因长时间禁食带来的痛苦和不适,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它促使医护人员更加精细地观察和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也推动了麻醉学、外科学与护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让医疗措施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患者带来更有温度、更科学的医疗服务。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许还会有更精准、更个性化的麻醉后进食方案出现,持续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周奥飞 周口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