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麻后变傻?——麻醉药物对大脑的“72小时奇幻漂流”

2025-05-07 09: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神秘空间里,全身麻醉宛如一场奇妙的“时空穿越”。当麻醉药物缓缓注入患者体内,意识逐渐模糊,仿佛踏入了一片未知的迷雾森林;待手术结束,药物代谢殆尽,患者又缓缓苏醒,重回现实世界。然而,不少人在经历全麻后,心中会泛起一丝担忧:“全麻后会不会变傻?”这种担忧如同隐匿在角落的阴影,时不时地冒出来,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属。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麻醉药物在大脑中“72小时奇幻漂流”的探索之旅,揭开全麻与大脑认知之间神秘的面纱。

一、全麻:开启大脑“奇幻漂流”的钥匙
(一)全麻的诞生:从“蛮荒时代”到精准调控
麻醉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与疼痛顽强抗争的壮丽史诗。在古代,手术往往伴随着令人胆寒的痛苦。医生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在剧痛中挣扎,手术的成功率也因患者的剧烈反应而大打折扣。为了减轻痛苦,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用酒精、鸦片、曼陀罗等物质来麻痹神经,但这些方法效果难以控制,甚至可能让患者在手术中陷入生死边缘。

直到19世纪,现代麻醉学迎来了曙光。1846年,美国牙医威廉·莫顿在波士顿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麻醉学正式踏入现代医学的大门。此后,各种麻醉药物如繁星般涌现,从吸入性麻醉药到静脉麻醉药,从单一的麻醉作用到兼具镇痛、镇静、肌松等多重功效的复合麻醉方案,麻醉技术不断革新,实现了从“蛮荒时代”对疼痛的粗放压制,到如今对麻醉深度、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

(二)全麻药物“家族成员”大揭秘
1. 吸入性麻醉药:这类药物以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的形式存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肺部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发挥麻醉作用。常见的吸入性麻醉药有七氟烷、异氟烷、地氟烷等。它们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对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在小儿麻醉、门诊短小手术中应用广泛。例如七氟烷,气味宜人,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轻,能较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2. 静脉麻醉药:直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快速作用于大脑,产生麻醉效果。丙泊酚是静脉麻醉药中的“明星选手”,它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且完全,还能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麻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常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氯胺酮则具有独特的分离麻醉作用,在小儿麻醉、烧伤换药等场景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3. 麻醉性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手术过程中的剧烈疼痛。芬太尼家族是麻醉性镇痛药中的“大户”,包括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它们具有强效的镇痛作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可调节。瑞芬太尼代谢迅速,不依赖肝肾功能,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需要快速调整麻醉深度的手术。

4. 肌松药:能使骨骼肌松弛,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操作条件。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非去极化肌松药是临床常用药物,它们作用可靠,可通过拮抗剂快速逆转肌松效果,保障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

(三)全麻过程:一场精密编排的“意识消逝与复苏”大戏
全麻过程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可分为诱导、维持和苏醒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剧情”和“角色”表现。

1. 诱导阶段:这是全麻的“开场序曲”。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组合,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给予患者。药物迅速发挥作用,患者的意识逐渐模糊,仿佛置身于一场迷离的梦境边缘,从清醒状态缓缓进入睡眠状态,呼吸和循环系统也会在药物的作用下发生相应变化,此时需要麻醉医生密切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确保患者平稳过渡。

2. 维持阶段:全麻的“核心剧情”在此展开。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持续给予一定剂量和浓度的麻醉药物,维持患者稳定的麻醉深度,既保证患者无痛、无知晓,又避免麻醉过深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这就如同驾驶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麻醉医生需要时刻关注各种监测仪器的数据,根据手术刺激强度、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精准调整麻醉药物的输入速度和剂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 苏醒阶段:全麻的“华丽谢幕”时刻来临。随着手术的结束,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直至停止给药。此时,麻醉药物在体内开始代谢和清除,患者的大脑逐渐恢复功能,意识从沉睡中苏醒,呼吸和循环系统也慢慢恢复正常。这一过程需要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躁动等,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返回病房。

二、麻醉药物在大脑中的“72小时奇幻漂流”
(一)0 - 6小时:大脑的“深度睡眠期”
在全麻后的最初0 - 6小时,麻醉药物如同一位强势的“催眠大师”,全面掌控着大脑的神经活动。它们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受体紧密结合,如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等,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传导,使大脑皮层处于广泛的抑制状态,患者陷入深度睡眠,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此时,大脑的代谢活动明显减缓,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降低,仿佛进入了一个“节能模式”。这种状态虽然看似“沉寂”,实则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了手术创伤和疼痛刺激对大脑造成的过度损伤。同时,由于麻醉药物的持续作用,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麻醉医生和护士密切监测,确保生命体征的稳定。

(二)6 - 24小时:大脑的“苏醒过渡期”
6 - 24小时,麻醉药物开始逐渐从体内代谢和清除,大脑如同从沉睡中缓缓苏醒的巨人,开始慢慢恢复部分功能。神经递质系统的平衡逐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开始重新活跃起来。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逐渐恢复一些意识,但大脑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可能会出现定向力障碍,分不清时间和地点;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忆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与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以及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关。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使用止吐药物、补充液体等,帮助患者缓解不适,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三)24 - 72小时:大脑的“功能重建期”
24 - 72小时,大脑进入了“功能重建”的关键阶段。随着麻醉药物在体内的进一步代谢和清除,大脑的神经活动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摄取趋于平衡,大脑皮层的功能,如认知、记忆、思维等,也在逐步恢复和强化。

然而,在这个阶段,大脑仍然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一些患者可能会感觉自己的反应速度变慢,思考问题时不如以前敏捷,或者出现短暂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这并不意味着大脑受到了永久性的损伤,而是大脑在经历了一场“风暴”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和修复。一般来说,经过72小时左右的恢复,大多数患者的大脑功能能够基本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认知、记忆等能力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三、全麻后“变傻”传言大起底
(一)传言源头:误解与焦虑的“怪圈”
“全麻后变傻”这一传言之所以广泛流传,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全麻后的短时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容易被患者和家属直观地感知到。当患者术后感觉自己的状态不如术前时,就会自然地将这种变化与全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全麻导致变傻”的误解。

另一方面,手术本身带来的身体创伤、心理压力以及术后疼痛等因素,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患者和家属往往忽略了这些因素,而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全麻。此外,网络上不准确的信息传播、周围人的片面言论等,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和误解,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二)科学研究:为全麻“正名”
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全麻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单次、短时间的全身麻醉一般不会对大脑的长期认知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是可逆的,随着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大脑的功能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在儿童群体中,虽然曾有研究对全麻是否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存在一定争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次、短时间的全麻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综合了大量研究数据后也指出,在3岁以下儿童或妊娠最后3个月的孕妇中,单次、短时间内(3小时以内)重复应用或使用全身麻醉药和镇静药物,不太可能对儿童或胎儿的行为或学习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全麻后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的情况,但这种变化通常是暂时的,随着身体的恢复,认知功能也会逐渐改善。而且,与手术本身带来的益处相比,全麻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三)特殊情况:需关注的“风险暗礁”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全麻是安全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需警惕可能对大脑认知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1. 多次全麻:如果患者短期内多次接受全身麻醉,麻醉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可能会增加对大脑的潜在影响。多次麻醉可能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可塑性,导致认知功能恢复时间延长,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增加长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2. 长时间全麻:手术时间过长,意味着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也会相应延长。长时间的麻醉状态可能会对大脑的神经元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影响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本身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3. 合并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大脑的血管和神经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全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会相对较高。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使大脑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从而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性。

四、守护大脑认知:全麻前后的“智慧锦囊”
(一)术前准备:未雨绸缪,为大脑“保驾护航”
1. 全面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过敏史,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通过这些评估,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全麻,以及是否存在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2. 优化身体状态:患者在术前应积极配合医生,优化自己的身体状态。控制好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指标,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3. 心理调适:手术前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和麻醉效果。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二)术中监测:精准把控,为大脑“保驾护航”
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为大脑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麻醉医生会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反映大脑麻醉深度的指标。

通过密切监测这些指标,麻醉医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大脑的麻醉状态,精准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确保麻醉深度适宜。既避免麻醉过浅导致患者术中知晓,产生心理创伤;又防止麻醉过深对大脑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保障患者大脑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正常功能。

(三)术后康复:悉心照料,助大脑“重焕生机”
1.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应激反应,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麻醉医生和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方法,如使用镇痛药物、神经阻滞技术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2.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坐起、下床行走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加速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同时,早期活动还可以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认知训练:对于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如进行记忆力训练,让患者回忆一些简单的事物、数字或事件;进行注意力训练,通过一些小游戏或任务,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进行思维能力训练,鼓励患者进行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活动。这些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刺激大脑神经,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建和恢复。

五、结语
 全麻后“变傻”的担忧,在科学的解读和理性的认知面前,不过是虚幻的泡影。麻醉药物在大脑中的“72小时奇幻漂流”,是一场精心调控的生命之旅,是为了让患者在无痛、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当我们深入了解全麻的原理、过程和安全性后,就能放下心中的恐惧和误解,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手术。相信在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护人员的悉心呵护下,全麻将继续为患者的健康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让手术不再是大脑认知的“噩梦”,而是康复的起点。

(秦际永 浦江天仙骨科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