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半麻会伤脊柱?”——腰背后那针“魔法药水”的安全说明书

2025-01-19 17: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神秘大门后,总有一些让人心生好奇又略带恐惧的医疗操作,半身麻醉(简称“半麻”)便是其中之一。当医生告知患者即将接受半麻,需要在腰背后打上一针“魔法药水”时,不少人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各种担忧的画面:这针会不会扎坏脊柱?药水打进去会不会留下后遗症?以后会不会经常腰酸背痛?其实,半麻作为现代医学中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及会阴部等手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无痛舒适的手术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半麻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这针“魔法药水”背后的安全奥秘。

一、半麻“魔法药水”的“前世今生”
(一)麻醉剂的诞生:从“醉人梦乡”到“精准止痛”
麻醉学的发展史,堪称一部人类与疼痛抗争的壮丽史诗。早期的麻醉手段十分原始且危险,古人曾尝试用酒精、大麻等物质来减轻疼痛,但效果难以掌控,患者往往在手术中仍处于半梦半醒的痛苦状态,甚至因麻醉过量而失去生命。直到19世纪,现代麻醉学迎来了重大突破。1846年,美国牙医威廉·莫顿首次在公众面前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这一壮举标志着麻醉学正式进入现代医学的殿堂。此后,各种麻醉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吸入性麻醉药到静脉麻醉药,不断推动着麻醉技术的发展。

半麻所使用的“魔法药水”,即局部麻醉药,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1884年,奥地利眼科医生卡尔·科勒首次将可卡因用于眼表麻醉,开启了局部麻醉的新纪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发现和改良局部麻醉药,使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时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半麻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半麻的“工作原理”:精准阻断疼痛信号传递
半麻,医学上称为椎管内麻醉,主要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和硬膜外隙阻滞(硬膜外麻醉)两种方式。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局部麻醉药,精准地阻断特定部位神经的传导功能,让身体局部区域失去痛觉,而患者仍保持清醒意识。

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张精密复杂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纤维如同高速路上的“信号车”,负责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号(如疼痛、温度、触觉等)传递到大脑。在脊柱内部,存在着由硬脊膜、蛛网膜等结构形成的椎管,脊髓和神经根就位于其中。当进行半麻时,医生会在患者的腰背部,通过特定的穿刺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隙。这些药物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信号拦截员”,迅速与神经纤维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相应区域的痛觉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三)“魔法药水”的“成员档案”:常用局部麻醉药揭秘
1. 利多卡因:这是一种经典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适中、麻醉效果确切等优点。它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用于多种半麻操作,如硬膜外麻醉。利多卡因的安全性较高,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如头晕、耳鸣、抽搐、心律失常等。

2. 布比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比利多卡因长,可达数小时,适用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手术,如剖宫产、下肢骨科手术等。布比卡因的麻醉强度大,但心脏毒性相对较高,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注射速度。

3.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具有感觉 - 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即能更有效地阻滞感觉神经,而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相对较弱。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罗哌卡因半麻后,能更好地保持下肢肌肉的力量,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罗哌卡因的安全性较好,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较低。

二、半麻操作:精细入微的“脊柱舞蹈”
(一)术前准备:精心筹备,为安全护航
在进行半麻之前,麻醉医生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半麻。同时,会向患者详细介绍半麻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患者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术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一般为术前6 - 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 - 4小时禁饮清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此外,患者应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假牙等,避免影响手术操作和麻醉监测。

(二)操作过程:步步为营,精准定位
1.体位摆放:患者通常采取侧卧位,背部尽量靠近手术台边缘,头部向下弯曲,双腿屈曲向腹部靠拢,像一只煮熟的虾米。这种体位能使脊柱充分暴露,椎间隙增宽,便于医生进行穿刺操作。

2.定位消毒:麻醉医生会仔细触摸患者腰背部的棘突,确定穿刺点,一般选择在腰椎第3 - 4或第4 - 5棘突间隙。确定穿刺点后,会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铺上无菌洞巾,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环境,防止感染。

3.穿刺进针:这是半麻操作中最关键也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医生会使用特制的穿刺针,沿着预先确定的穿刺方向,缓慢而精准地刺入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直至到达黄韧带。此时,医生会感受到明显的阻力增加,这是“突破感”出现的前兆。继续进针,当穿刺针穿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隙时,阻力会突然消失,出现“落空感”。如果进行的是腰麻,医生会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针芯拔出,再插入特制的腰麻针,穿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4.注射药物:穿刺成功后,医生会通过穿刺针将配置好的局部麻醉药缓慢注入相应的腔隙。在注射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速度。

5.固定导管(硬膜外麻醉时):如果是硬膜外麻醉,在注射完初始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后,医生会在穿刺针内置入一根细长的硬膜外导管,并固定在患者背部。这根导管就像一条“生命通道”,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麻醉效果和手术时间,随时追加麻醉药物,维持良好的麻醉状态。

(三)术后观察:严密守护,确保平稳
半麻操作完成后,患者并不会立刻被送回病房,而是需要在麻醉恢复室观察一段时间。麻醉医生和护士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是否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头痛、尿潴留等。

在观察期间,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避免过早抬头或起身,以免引起头痛等不适。一般观察30分钟至数小时,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后,方可送回病房。

三、半麻“伤脊柱”传言大揭秘
(一)传言源头:误解与担忧的交织
“半麻会伤脊柱”这一传言之所以广泛流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半麻需要在腰背部进行穿刺操作,这让许多患者直观地认为会对脊柱造成损伤。脊柱作为人体的“中流砥柱”,承载着身体的重要结构和功能,患者对其健康格外关注,任何可能影响脊柱的操作都容易引发担忧。

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半麻后会出现腰背部疼痛等不适症状,便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症状归咎于半麻穿刺对脊柱的损伤。此外,一些不准确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二)科学解读:多数情况纯属误解
穿刺操作的安全性:实际上,半麻穿刺是一项技术成熟、安全性较高的操作。麻醉医生在实施穿刺前,会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穿刺技巧。穿刺过程中,医生会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触觉,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和组织,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而且,穿刺针非常细小,直径一般在0.7 - 1.0毫米左右,对脊柱的损伤极其微小,就像用一根细针轻轻刺破皮肤一样,不会对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实质性影响。

术后腰背痛的真相:术后出现的腰背部疼痛,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穿刺直接损伤脊柱引起。常见的原因包括:

1.体位因素: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体位,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术后容易出现肌肉劳损性疼痛。

2.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部分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腰部疾病,手术和麻醉的刺激可能诱发或加重这些原有疾病的症状。

3.心理因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身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主观上感觉腰背部疼痛加剧。

4.并发症的罕见性:虽然半麻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如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等,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神经损伤多因穿刺针直接刺伤神经或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引起,表现为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但通过规范的操作和合理的用药,可大大降低其发生风险。硬膜外血肿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损伤血管,血液在硬膜外隙积聚形成血肿,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一旦发生,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感染则是由于穿刺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只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感染的发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半麻的安全保障:多维度守护患者健康
(一)严格的操作规范与培训:筑牢安全防线
为确保半麻的安全性,麻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指南。从穿刺点的选择、穿刺针的型号和长度、药物的配置和剂量,到穿刺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麻醉医生在正式上岗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包括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临床实践,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独立进行半麻操作的资格。此外,医院还会定期组织麻醉医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操作水平。

(二)先进的监测设备与技术:实时守护生命体征
在半麻过程中,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麻醉医生会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例如,当患者出现低血压时,医生可以通过加快输液速度、使用升压药物等方式进行调整;若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可立即给予吸氧、辅助呼吸等支持治疗。此外,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三)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精准满足患者需求
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和麻醉需求都各不相同。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医生会谨慎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或预计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医生会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准备充足的血液制品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五、术后康复:让腰背部重归活力
(一)早期活动:循序渐进,促进恢复
术后早期适当活动对预防腰背部并发症、促进身体恢复至关重要。在麻醉效果消退后,患者可以在护士或家属的协助下,尝试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转动脚踝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患者可以在腰背部垫上薄枕,缓慢坐起,然后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站立、行走。但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腰背部负担。

(二)物理治疗: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如果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物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和肌肉紧张。患者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次热敷15 - 20分钟,每日数次。按摩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需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最好由专业的理疗师进行操作。此外,低频电刺激、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帮助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三)康复锻炼:增强核心,稳固脊柱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例如,小燕飞动作,患者俯卧在床上,腹部贴床,头部、双上肢和双下肢同时向上抬起,保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床上,以双肘、双足和头部为支点,将臀部抬高,尽量使腹部离开床面,维持一段时间后再放下。这些锻炼动作简单易行,但要注意动作规范,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六、结语
 半麻,这针腰背后的“魔法药水”,并非如传言中那般会伤害脊柱。它是现代医学智慧的结晶,是无数麻醉医生精湛技艺的体现,为患者带来了安全、舒适的手术体验。当我们深入了解半麻的原理、操作过程和安全保障措施后,就能放下心中的恐惧和误解,以更加从容的心态面对手术。相信在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护人员的悉心守护下,半麻将继续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手术不再被疼痛的阴影所笼罩。

 

(秦际永 浦江天仙骨科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