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患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中,全麻前停用二甲双胍是极为关键且需谨慎权衡的一环,背后涉及到多方面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实践要点。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常用药物,其降糖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等途径实现。然而,在全麻手术情境下,继续使用二甲双胍却可能潜藏风险。一方面,全麻过程中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代谢紊乱,可能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等情况。二甲双胍会干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I 的功能,在低氧环境下,乳酸生成增加且清除减少,极易引发乳酸酸中毒,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状,显著增加手术风险与术后恢复难度。
从围术期血糖调控整体策略来看,术前评估阶段,除了考量二甲双胍的停用时机,还需全面掌握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类型与时长等因素。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偏高的患者,术前应更积极调整降糖方案,联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可能需要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力求将血糖稳定在合理区间,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 7.8 - 10.0mmol/L 较为适宜,既能降低手术应激引发的高血糖风险,又可避免低血糖发生。
术中管理时,麻醉团队需密切监测血糖动态变化,采用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或间断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等方式精细调控血糖,依据血糖监测值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确保血糖波动幅度最小化。同时,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保障组织器官灌注充足,减少因低灌注加重乳酸堆积的可能性。
术后恢复期,重启二甲双胍治疗也需循序渐进并严密观察。通常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肾功能稳定且排除乳酸酸中毒风险后,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直至达到术前治疗剂量。期间持续监测血糖、血乳酸及肝肾功能指标,依据血糖情况适时调整降糖药物组合,逐步过渡到术前长期控糖方案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的常态管理模式。
总之,糖尿病患者全麻前停用二甲双胍是围术期血糖调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平衡降糖疗效与潜在风险,保障手术安全及术后顺利康复。这一决策需多学科协作,综合考量个体差异与病情复杂性,制定精准、动态的围术期血糖管理计划,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对手术结局的不利影响,提升患者围术期整体医疗质量与预后水平。
(冯凤喜 周口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