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月经淋漓不尽?当心子宫内膜息肉这个"小恶魔"在作怪!

2025-07-04 19: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但当经期超过7天仍不干净,或月经结束后又突然出血,这种"拖泥带水"的情况可能暗藏危机——子宫内膜息肉,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恶魔",正在悄悄影响许多女性的生殖健康。据统计,育龄期女性中子宫内膜息肉的患病率高达7.8%-34.9%,但因症状隐匿,常被误认为"月经不调"而延误治疗。

一、子宫内膜息肉的"真面目"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软组织肿块,由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形态如米粒至鸡蛋大小,可单发或多发。其本质是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但存在0.5%-3%的恶变风险。息肉的"藏身之处"多在子宫腔内,部分可垂入宫颈管,甚至突出于宫颈口。

临床发现,雌激素水平过高是息肉生长的"催化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均可能刺激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此外,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等炎症刺激,以及多次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也会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二、月经异常的"幕后黑手"

1. 月经淋漓不尽

息肉表面丰富的血管易破裂出血,导致经期延长至8-15天,甚至月经结束后仍持续点滴出血。这种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颜色鲜红,可能伴有血块。

2. 月经量增多

息肉占据宫腔空间,干扰子宫内膜正常脱落,导致月经量较以往增加50%-100%。长期月经过多可能引发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3. 不规则出血

非经期出现咖啡色分泌物或鲜红色出血,可能与息肉表面溃疡、感染有关。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出血,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病变。

4. 白带异常

息肉刺激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加,导致白带增多、黏稠,可能伴有腥臭味。若息肉合并感染,白带可能呈黄绿色脓性。

三、从"小恶魔"到"不孕元凶"

子宫内膜息肉对生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息肉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干扰怀孕:

1、阻碍精子通行:位于宫颈管或宫腔下段的息肉,可能像"路障"一样阻挡精子进入宫腔。

2、干扰受精卵着床:息肉改变宫腔内环境,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受精卵无法顺利着床。

3、引发流产:即使成功怀孕,息肉也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早期流产风险。

研究显示,不孕女性中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达15%-24%,而切除息肉后,自然妊娠率可提高至30%-50%。

四、揪出"小恶魔"的三大法宝

1. B超检查

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经阴道超声,可发现宫腔内高回声团块,准确率达80%-90%。但小于0.5厘米的息肉可能被漏诊。

2. 宫腔镜检查

这是诊断息肉的"金标准"。通过微型摄像头直视宫腔,可清晰观察息肉大小、位置及数量,并同步进行切除。检查时间同样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

3. 病理检查

切除的息肉需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若病理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癌变",需进一步治疗。

五、科学应对"小恶魔"的策略

1. 观察等待

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无症状的息肉,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可每3-6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约27%的小息肉可能在1年内自然消失。

2. 药物治疗

(1)孕激素:地屈孕酮、黄体酮等药物可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息肉生长,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

(2)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增生,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3. 手术治疗

(1 )宫腔镜电切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即可出院,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

(2)刮宫术:传统手术方式,但息肉残留率较高,目前已较少单独使用。

(3)子宫切除术:仅适用于无生育需求、息肉反复发作或怀疑恶变的患者。

六、术后防复发的"三板斧"

1、药物巩固:术后遵医嘱使用孕激素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环),可降低复发率至10%以下。

2、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BMI 18.5-23.9)、均衡饮食(减少红肉、高脂食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3、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超声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七、给女性的温馨提醒

子宫内膜息肉并非"不治之症",但需早发现、早治疗。若出现月经异常、白带异常或不孕,应及时就医。对于备孕女性,建议先治疗息肉再尝试怀孕,以提高成功率。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息肉的"最佳良药",定期体检则是守护生殖健康的"防火墙"!

(郭静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