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手术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老人在经历全身麻醉手术后,出现了认知功能下降、变得“糊涂”的情况,这被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近年来,经过医学界深入且多维度的研究,其背后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一、麻醉药物因素
全身麻醉过程中,多种麻醉药物被用于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以便顺利开展手术。一些麻醉药物可能对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产生干扰。例如,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如异氟烷等,会影响大脑中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递质,过度抑制其活性可能干扰神经元的正常信号传递,进而影响认知功能;而 GABA 作为抑制性递质,麻醉药物改变其浓度或受体敏感性,也可能扰乱大脑皮质的兴奋 - 抑制平衡,使得大脑在术后一段时间内难以迅速恢复正常的认知处理能力,导致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糊涂”表现。
此外,麻醉药物的代谢个体差异显著。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肝脏、肾脏等器官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药物在体内蓄积时间延长,持续作用于神经系统,增加了 POCD 的发生风险。
二、手术创伤与应激反应
手术本身造成的身体创伤不容忽视。无论是大手术还是相对较小的手术,都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等激素。长期处于高皮质醇水平,会对海马体等与记忆和认知密切相关的脑区产生损害。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对应激激素尤为敏感,过高的皮质醇可抑制海马体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影响记忆的巩固和提取过程,使老人术后出现认知障碍。
手术过程中的失血、组织损伤等还可能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这些炎症因子不仅能在局部引发炎症反应,还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激活脑内的小胶质细胞等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会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干扰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突触可塑性,如同在大脑这个精密“机器”的内部掀起“风暴”,破坏神经环路的稳定,最终影响认知功能。
三、脑血流与氧供变化
手术期间,尤其是一些复杂手术或长时间手术,老人的脑血流动力学可能发生明显改变。术中血压波动、心脏输出量减少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会直接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量。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哪怕短暂的脑血流不足、氧供缺乏,都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例如,当平均动脉压低于 60 mmHg 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可能失衡,脑灌注压下降,引发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神经元在缺氧环境下,线粒体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合成 ATP,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大量钙离子内流,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伤,术后认知功能便难以恢复正常,老人由此陷入“糊涂”状态。
四、其他潜在因素
除了上述直接因素外,老人术前的基础疾病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若老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已经对脑血管和神经细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使得大脑储备功能下降。在全麻手术的打击下,脆弱的大脑更难以抵御,发生 POCD 的概率大幅上升。
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小觑。老人对手术的焦虑、恐惧情绪,术前睡眠质量差等,都可能影响术后的认知恢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改变大脑的神经内分泌环境,使机体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降低大脑对手术创伤和麻醉打击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老人全麻后变“糊涂”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通过优化麻醉方案、精细调控术中生理指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让老人在手术后能更快地恢复清醒与健康。
(周奥飞 周口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