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 ,我平时不发作时和正常人一样 ,为啥还要天天用药? ” “每次哮喘犯了都靠急救药缓解 ,长期用会不会有副作用? ” 在门 诊,这类问题每天都能听到。作为长期接触哮喘患者的医生,我发现 很多人对哮喘存在一个误区:把它当成 “ 急性病 ”,只在发作时治疗 , 缓解后就停药不管。事实上,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气道炎 症性疾病 , 自我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哮喘是否会频繁发作、是否 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能否避免致命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哮喘 自我管理的 5 个核心要点,帮你真正掌握 “控制哮喘 ” 的主动权。
首先要明确:哮喘无法 “根治 ”,但可以 “控制 ”。哮喘的本质 是气道黏膜长期处于敏感状态,就像 “过敏的呼吸道 ”,一旦遇到冷 空气 、花粉 、尘螨 、运动 、情绪激动等诱因 ,气道就会出现痉挛 、水 肿,导致呼吸困难 、胸闷 、喘息 、咳嗽等症状 。如果只在发作时用急 救药 “ 临时救急 ”,而不长期控制气道炎症,气道敏感会越来越严重, 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 ,甚至可能导致气道结构改变 , 出现 “不可逆 的肺功能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 , 坚持规范自我管理的哮喘患者 , 急 性发作风险可降低 70% 以上 ,90% 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工作 、学 习和运动。
一 、精准识别 “诱发因素 ”,从源头减少发作
哮喘发作往往有明确诱因,找到并避开这些 “过敏原 ” 或 “刺 激物 ”,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每个人的诱因不同,建议通过 “ 日记 记录 ” 的方式 ,详细记录每次发作前的场景(如是否接触宠物 、是 否吃了海鲜 、是否在运动后等),逐步锁定自己的 “禁忌清单 ”。
常见的哮喘诱因可分为 4 类:
吸入性过敏原: 尘螨(床垫 、沙发 、地毯中最多)、花粉(春季 树花粉、秋季草花粉)、霉菌(潮湿的卫生间、墙角)、宠物毛发皮屑。
食物及添加剂:海鲜 、牛奶 、鸡蛋 、坚果等 ,部分人对防腐剂、 色素也会过敏。
环境刺激物:冷空气 、雾霾 、二手烟 、油烟 、香水 、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 、酒精喷雾)。
其他因素: 剧烈运动(尤其是在寒冷天气下)、情绪紧张焦虑、 感冒发烧(病毒感染会加重气道炎症)、部分药物(如阿司匹林)。
针对诱因的应对策略要具体: 比如对尘螨过敏 ,应每周用 55℃ 以上的热水清洗床单被罩,定期暴晒床垫;对花粉过敏,春秋季尽量 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戴口罩 、眼镜 ,回家后及时洗澡换衣;对运动 敏感,可在运动前 15 分钟吸入 “预防用药 ”(布地奈德吸入粉剂), 选择游泳 、快走等温和的运动方式。
二 、分清 “两类药物 ”,避免 “ 急救药当常规药 ”
哮喘用药分为 “控制药物 ” 和 “ 急救药物 ”,很多患者因分不 清二者的区别,要么长期滥用急救药导致副作用,要么漏用控制药导
致病情失控 ,这是自我管理中最常见的错误。 控制药物:长期用 ,控炎症
作用是抑制气道慢性炎症,降低气道敏感性,减少发作频率,属 于 “治本 ” 的药 。需要每天规律使用 ,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坚持,就 像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吃降压药一样。常见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如布地奈德吸入粉剂)、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通 常是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每天使用 1-2 次。
注意:这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见效,不能因为 “感觉没用 ” 就自行停药。吸入后要及时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导致口腔念珠菌感染 (鹅口疮)。
急救药物: 按需用 ,解痉挛
作用是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呼吸困难,属于 “治标 ” 的急 救药。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平时不需要规律用 。常见药物是短 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特布他林气雾剂),吸入后 1-5 分钟起效 ,能迅速缓解喘息 、胸闷。
注意:急救药每天使用不能超过 3 次,若一周内使用超过 2 次, 说明哮喘控制不佳,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控制药物方案,而不是增加急 救药用量 。长期过量使用急救药,可能导致心率加快 、手抖,甚至加 重气道炎症。
三 、学会 “ 自我监测 ”,给哮喘 “做体检 ”
哮喘患者需要像 “管理血糖 ” 一样监测病情,通过简单的工具 和观察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避免小问题拖成大发作。
用 “峰流速仪 ” 监测气道通畅度
峰流速仪是哮喘患者的 “家庭必备工具 ”,能测量最大呼气速度, 反映气道是否狭窄。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在 “哮喘日记 ” 中。
正常情况: 峰流速值在 “个人最佳值 ” 的 80%-100% ,说明 病情稳定。
预警信号: 峰流速值降至 60%-80% ,或早晚波动超过 20% , 提示气道开始痉挛,可能即将发作,需及时增加控制药物剂量(遵医 嘱)或联系医生。
紧急情况: 峰流速值低于 60% ,伴随呼吸困难 、说话费力 ,说 明已急性发作,需立即使用急救药,若 15 分钟内无缓解,立即拨打 120。
观察 “症状变化 ”,警惕 “沉默的恶化 ”
除了急性发作时的喘息 、胸闷,一些 “不典型症状 ” 也可能是 病情加重的信号 , 比如: 夜间频繁咳嗽(尤其是凌晨)、运动后气短 明显加重 、平时容易疲劳 、说话时需要频繁换气 。出现这些情况 ,即 使没有明显喘息 ,也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四 、掌握 “ 急性发作应对流程 ”,关键时刻不慌乱
即使做好了日常管理,哮喘也可能因 “意外诱因 ”(如突然接触 大量过敏原 、感冒) 急性发作 。此时 ,正确的应对流程能避免危险, 这也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
哮喘急性发作分 “轻度 ”“中度 ”“重度 ”,应对方式不同:
轻度发作:仅在活动后出现气短,能正常说话,精神状态好 。立
即停止活动 ,坐下休息 , 吸入急救药(如沙丁胺醇),每次 1 - 2 喷, 间隔 20 分钟可重复,连续使用不超过 3 次 。若 3 次后症状缓解, 后续几天需增加控制药物用量(遵医嘱),并记录诱因。
中度发作:安静时也有气短 ,说话断断续续 ,伴随胸闷 、咳嗽 。 立即吸入急救药 , 同时拨打 120 ,在等待期间保持坐姿 ,身体前倾, 双手撑在膝盖上(帮助呼吸),避免平躺(平躺会加重气道压迫)。
重度发作: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嘴唇发紫、意识模糊、无法说话, 甚至出现 “三凹征 ”(吸气时胸骨上窝 、锁骨上窝 、肋间隙凹陷)。 这是 “ 危及生命 ” 的情况 ,立即吸入急救药 , 同时让身边人拨打 120 ,若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立即展开心肺复苏。
五 、避开 “3 个管理误区 ”,别让错误认知耽误病情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的哮喘控制不佳,并非因为药物无效,而是 被错误认知 “拖了后腿 ”,尤其要避开这 3 个误区:
误区 1 :“症状消失就停药 ,省得浪费钱 ”
哮喘的炎症在症状消失后仍可能存在,突然停药会导致气道敏感 性反弹,反而增加急性发作风险。是否能减药、停药,必须由医生根 据峰流速监测结果、症状控制情况综合评估,通常需要在病情稳定 6 个月以上才考虑逐步调整。
误区 2:“吸入药有激素 ,长期用会影响免疫力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局部用药,药物主要作用于气道黏膜,进入 全身血液循环的量极少(不足口服药的 1%), 只要规范使用 、 吸入 后漱口,不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全身副作用,安全性远高
于口服激素。
误区 3:“哮喘患者不能运动 ,运动会诱发发作 ”
长期不运动反而会导致肺功能下降、体质变弱,更容易诱发哮喘。 哮喘患者可以运动,关键是 “选对方式 ”:避免在寒冷 、干燥的环境 中剧烈运动 ,选择游泳(温水环境对气道刺激小)、快走 、瑜伽等温 和运动,运动前 15 分钟吸入预防用药,运动中若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哮喘的自我管理,本质上是 “和气道炎症打持久战 ”—— 不需 要追求 “根治 ”,但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炎症始终处于 “被控制 ” 的状态 。记住:规律用药 、避开诱因 、 自我监测 、学会急救,做好这 4 件事,你完全可以和哮喘 “和平共处 ”,像健康人一样享受自由呼 吸的生活 。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 ,及时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 , 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调整方案 ,做你最坚实的 “后盾 ”。
(董金秀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 变态反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