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预防中风,除了控血压,这3件事很多人没做好

2025-08-04 09: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让不少人谈之色变。提到预防中风,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控制血压——确实,高血压是中风最明确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中风风险就会增加49%。然而,中风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控血压远远不够。临床上,许多血压控制良好的人仍会突发中风,往往是因为忽视了其他关键环节。以下三件事,正是很多人在预防中风时容易疏漏的“盲区”。

一、忽视“隐形杀手”:血脂异常的精准管理

血脂异常被称为中风的“隐形杀手”,它不像高血压那样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明显症状,却会悄无声息地损伤血管,最终引发中风。很多人认为“血脂高一点没关系”,或仅在体检发现胆固醇升高时才临时吃几天药,这种态度往往为中风埋下隐患。

血脂中与中风关系最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会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总数的70%-80%)。研究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中风风险可降低21%。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血压正常,长期血脂异常也会使中风风险显著上升。

预防中风的血脂管理不能“一刀切”。普通健康人群LDL-C应控制在3.4mmol/L以下;而已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习惯的高危人群,LDL-C需降至2.6mmol/L以下;若曾发生过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LDL-C则应严格控制在1.8mmol/L以下。除了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调整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和深海鱼)、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都是控制血脂的重要手段。定期检测血脂也很关键,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高危人群则需每3-6个月复查。

二、放任“代谢紊乱”:血糖与体重的双重管控

高血糖和肥胖看似与中风关联不大,实则是诱发中风的重要推手。它们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血管,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形成“合力”,大幅增加中风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中风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危险的是,糖尿病患者的中风往往更严重,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轻度升高(即“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6.9mmol/L)也会使中风风险增加1.5倍。很多人不重视体检中的“空腹血糖偏高”,殊不知这正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与中风的关系同样密切。肥胖者常伴随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问题,这些都会损伤脑血管。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kg/m²,中风风险就会上升11%;而腰围每增加10cm,中风风险会增加23%。很多人觉得“胖点只是影响美观”,却忽视了其对血管健康的长期危害。

管控血糖和体重,需从生活方式入手。饮食上要减少精制糖(如甜饮料、糕点)和高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此外,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需增加检测频率。

三、轻视“生活细节”:吸烟、饮酒与睡眠的潜在危害

在预防中风的认知中,很多人更关注“指标”(如血压、血脂),却忽视了吸烟、饮酒、睡眠等生活细节对血管的长期损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实则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对脑血管的危害远超想象。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吸烟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数据显示,吸烟者的中风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即使是二手烟,也会使中风风险增加30%。很多人试图通过“减少吸烟量”来降低危害,但事实上,只有完全戒烟才能显著降低中风风险。

过量饮酒同样会增加中风风险。酒精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凝血功能紊乱;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而房颤是引发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原因(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研究表明,男性每天饮酒超过2杯(约含酒精25g)、女性超过1杯,中风风险会明显上升。所谓“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在预防中风方面并无科学依据,最安全的做法是限制饮酒或不饮酒。

睡眠问题也与中风密切相关。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和炎症反应增强,损伤血管;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睡觉时打鼾、呼吸暂停)更是中风的“隐形推手”,患者夜间反复缺氧会使血压骤升,加速血管硬化,其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若存在长期打鼾、白天嗜睡等问题,需及时进行睡眠监测和治疗。

预防中风是一场“综合战役”,控制血压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血脂管理、代谢调控和生活细节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中风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与其在发病后寻求治疗,不如尽早建立“全方位预防”的理念: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只有将这些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筑牢血管健康的防线,远离中风的威胁。

(杨金金 伊川县中医院 内五科 主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