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患者必看:除了吃药,这几件事能帮你稳住血压

2023-04-23 11: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我国患病人数已达2.45亿,其中很多人觉得“只要按时吃降压药就万事大吉”。但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高血压患者仅靠药物无法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而结合生活方式调整的患者,血压达标率能提升至80%以上。事实上,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就像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除了吃药,高血压患者还能做些什么来稳住血压。

一、吃对盐:血压的“隐形调节器”

提到高血压,很多人首先想到“少吃盐”,但真正能做到科学控盐的人并不多。钠是盐的主要成分,过量摄入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血管压力升高,直接推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钠摄入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约5克盐),而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吃盐达10.5克,远超标准。

控盐不只是少放盐:

-警惕“隐形盐”:酱油、味精、咸菜、腐乳、腌肉、香肠、方便面等加工食品中藏着大量盐分。比如10毫升酱油相当于1.5克盐,1块腐乳约含2克盐。

-用天然调味替代:做饭时用葱、姜、蒜、辣椒、柠檬、香草等天然香料提味,逐步减少盐的用量,味蕾会慢慢适应清淡口味。

-出锅前放盐:炒菜时最后放盐,盐能更多地附着在食物表面,减少用量也能尝到咸味。

有研究显示,每天减少5克盐摄入,收缩压可下降4-6毫米汞柱,效果堪比一种基础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控盐是成本最低的降压手段。

二、饮食结构:不是单吃某样,而是搭配着吃

很多人问“吃芹菜能降压吗?”“喝苦瓜汁有用吗?”其实,单一食物的降压作用微乎其微,真正有效的是整体饮食结构。国际公认的“DASH饮食”(高血压饮食模式)被证实能降低血压8-14毫米汞柱,其核心是:

-多吃全谷物和杂粮:如燕麦、糙米、玉米、小米,替代精米白面。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调节血脂和血压。

-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油菜)和高钾水果(香蕉、橙子、猕猴桃)是首选。钾能对抗钠的升血压作用,高血压患者每天应摄入3500毫克钾。

-适量优质蛋白:每周吃2-3次鱼(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每天喝300毫升低脂奶,用豆制品(豆腐、豆浆)和去皮禽肉替代部分红肉(猪、牛、羊肉)。

-少吃添加糖和反式脂肪:蛋糕、奶茶、油炸食品不仅会让人发胖,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压波动。

饮食调整的关键是“多样化”,不必严格忌口,但要控制比例。比如红肉可以吃,但每周不超过500克;油脂要用橄榄油、茶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每天不超过25克。

三、运动:选对方式,比“拼命练”更有效

高血压患者常担心“运动会不会让血压更高”,其实只要选对方式,运动是降血压的“天然良药”。规律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坚持3-6个月,收缩压可下降4-9毫米汞柱。

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

-首选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每次30分钟,每周5次。比如每天饭后快走4000步,就是简单有效的方式。

-避免剧烈运动:举重、短跑、拔河等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运动强度有讲究:用“心率=170-年龄”来控制强度,比如60岁老人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10次/分钟,以“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

注意事项:

-清晨血压易升高,建议下午或傍晚运动。

-运动前测血压,若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当天暂停运动。

-运动中若出现头晕、胸痛、心慌,立即停下休息。

四、体重管理:减1公斤,血压降一点

肥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管硬化,使血压难控制。研究显示,体重减轻5%-10%,血压可下降5-8毫米汞柱。

健康减重原则:

-循序渐进: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过快减重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营养不良。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减少300-500千卡热量摄入(比如少吃1碗米饭+1个煎蛋),同时增加运动量,形成热量差。

-不盲目节食:过度节食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反而升高血压。保证每天摄入1200-1500千卡热量,均衡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对超重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减重比吃多种降压药更重要。即使不追求“标准体重”,只要能把体重减轻5公斤,血压就可能有明显改善。

五、戒烟限酒:对血管最直接的“减负”

吸烟和饮酒是高血压的“加速器”,却常被患者忽视。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瞬间升高。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使血压难以控制。有研究显示,吸烟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倍,且戒烟后血压会逐渐下降。

-饮酒:酒精会先让血管扩张(暂时降压),随后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使血压反跳性升高。长期大量饮酒会降低降压药的效果,还可能诱发脑出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毫升、红酒2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喝。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没有“慢慢戒”的说法,越早戒越好;饮酒也没有“适量有益”,能不喝就不喝。

六、情绪与睡眠:看不见的“血压调节器”

“最近生气后血压又高了”“昨晚没睡好,今天头晕”——很多患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和睡眠对血压的影响远超想象。

-情绪波动:愤怒、焦虑、紧张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管收缩、血压骤升,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研究发现,长期焦虑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是常人的2倍。

-睡眠不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夜间血压不降反升),增加靶器官损害风险。

调节方法:

-学会“情绪急救”:生气时先深呼吸10次,或离开当下环境,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平复情绪。

-改善睡眠习惯:固定作息,每天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电脑,避免喝浓茶、咖啡;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18-22℃)。

-培养兴趣爱好:养花、下棋、跳广场舞等能让人放松的活动,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七、日常细节:这些小事,影响真不小

除了上述方面,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细节,也可能让血压“上蹿下跳”。

-保暖: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秋冬季节要注意头部、颈部、脚部保暖,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穿着:紧身衣、过紧的袜子会影响血液循环,建议穿宽松舒适的衣物,尤其是领口、袖口不宜过紧。

-排便: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升高,血压骤升,可能诱发脑血管意外。平时多吃膳食纤维,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监测血压:每天固定时间(如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测量血压,记录数值和身体状态(如是否熬夜、情绪如何),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八、避坑指南:这些误区别再信了

1.“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高血压大多是慢性病,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且波动更大,对心、脑、肾的损害更严重。是否减药、停药,必须由医生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决定。

2.“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

市面上的“降压茶”“降压仪”等,可能含少量降压成分,但效果不明确,且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盲目停用降压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年纪大了,血压高点正常”

无论年龄多大,血压正常标准都是低于140/90毫米汞柱,80岁以上老人也建议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老人血压高正常”是错误观念,血压升高同样会增加并发症风险。

4.“只靠生活方式调整,不用吃药”

轻度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可先通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观察血压变化,若仍不达标,必须吃药;中重度高血压(≥160/100毫米汞柱)需立即用药,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

结语

记住,稳住血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除了吃药,把这些事融入日常生活,既能减少药物用量,又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何乐而不为呢?愿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通过科学管理,让血压稳稳的,生活好好的。

(梁东玉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