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不可怕?关键是避开这些“控糖误区”

2023-08-04 20: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4亿,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不少患者确诊后总说“糖尿病不可怕,按时吃药就行”,但临床数据显示,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肾衰竭、截肢、中风的案例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很多人不是败给了疾病本身,而是栽在了“控糖误区”里。今天就来盘点那些最容易踩坑的错误认知,帮你科学控糖,减少并发症风险。

一、控糖=完全不吃甜?错!

“自从得了糖尿病,连水果都不敢碰了。”这是很多糖友的共同做法,但其实大错特错。控糖的核心是控制“总碳水化合物”摄入,而非单纯拒绝甜味。

-像西瓜、草莓等低GI(血糖生成指数)水果,GI值低于55,适量吃(每次200克左右)不会让血糖飙升,还能补充维生素。

-而看似不甜的白粥、糯米、年糕,GI值高达70以上,升血糖速度比可乐还快,反而要严格控制。

完全禁糖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营养不良,因为很多甜味食物(如酸奶、水果)富含必需营养素;二是诱发“代偿性暴饮暴食”,长期压抑对甜味的渴望,可能突然失控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导致血糖剧烈波动。

正确做法是:计算每日碳水化合物总量(约200-300克),用低GI食物替代高GI食物。比如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用无糖酸奶搭配少量蓝莓替代蛋糕,既能满足口感,又能稳定血糖。

二、主食吃得越少越好?小心适得其反

“主食含糖高,少吃点血糖就稳了。”这是另一个常见误区。有些糖友一顿只吃半两饭,甚至完全不吃主食,结果不仅没控好糖,还出现了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

-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产生“酮体”,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

-大脑缺乏葡萄糖供应,认知功能下降,老年患者还可能增加痴呆风险。

-饥饿感加剧,导致肉类、油脂摄入增多,反而引起血糖波动和肥胖。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摄入量不应低于150克(生重),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1/3以上。比如早餐吃1个杂粮馒头,午餐吃1碗杂粮饭(约150克),晚餐吃半根玉米,既能提供能量,又能延缓血糖上升。

关键是“粗细搭配”:将白米换成糙米、燕麦、藜麦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减慢葡萄糖吸收速度。同时要“定量不定时”,把主食均匀分配到三餐,避免一顿吃太多。

三、只要吃了降糖药,就可以随便吃?大错特错

比如一位患者早餐吃了2个肉包+1碗甜豆浆,然后加倍吃降糖药,结果餐后血糖仍高达13.8mmol/L。这是因为食物中的葡萄糖总量超过了药物的调节能力,多余的糖分只能在血液中累积,长期如此会损伤血管和器官。

药物和饮食的关系就像“天平”:饮食是“砝码”,药物是“游码”,只有砝码稳定,游码才能精准调节。正确的做法是:先固定每日饮食总量和结构,再根据血糖监测结果,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擅自增加饮食量或药物剂量,都可能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增加低血糖或药物副作用风险。

四、运动越多越好?盲目运动反伤身

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糖,但“运动过量”或“方式不对”反而会帮倒忙。临床上常有糖友为了降糖,每天暴走2万步,结果导致关节损伤、血糖波动更大。

糖尿病患者运动需遵循“357原则”:

-每次运动30分钟(不含热身和整理)。

-每周运动5次。

-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宜。

以下运动误区要避开:

-空腹运动:清晨空腹运动易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甚至昏迷。建议饭后1-2小时运动,运动前可吃1块饼干或半根香蕉。

-剧烈运动:短跑、举重等高强度运动可能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还可能诱发心绞痛、视网膜出血。

-忽视足部保护: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足部感觉减退,运动时要穿透气的运动鞋和棉袜,避免赤脚走路,防止擦伤感染。

运动后要及时监测血糖,若低于3.9mmol/L,需立即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15分钟后再测一次,确保血糖恢复正常。

五、没症状就不用管?伤害正在悄悄发生

“我血糖高,但没感觉,应该不严重吧?”这是最危险的误区。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无症状性”,很多患者空腹血糖超过7mmol/L,甚至达到10mmol/L,仍没有口渴、多尿等症状,但血管、神经、肾脏的损伤已经开始了。

血糖升高对身体的损害是“慢性累积”的:

-血管长期浸泡在高糖血液中,会像生锈的水管一样逐渐硬化,导致心梗、脑梗风险增加3-4倍。

-肾脏滤过功能会慢慢下降,10-15年后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周围神经病变会让手脚麻木、疼痛,严重时出现足部溃疡、截肢。

临床数据显示,血糖超过7mmol/L但未达标的患者,即使无症状,5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也会增加20%。因此,无论有无症状,只要确诊糖尿病,就必须坚持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糖和并发症指标(如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

六、只测空腹血糖就够了?餐后血糖更重要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以下情况需重点监测餐后血糖:

-正在调整饮食或药物方案时,需连续监测3天的三餐后血糖。

-吃了新食物后,比如第一次吃某种水果,可测餐后血糖看是否适合。

-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时,无论是否空腹,都应及时测血糖。

监测频率建议:病情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或血糖波动大的患者,需每天监测4-7次(空腹+三餐前后+睡前)。记录血糖时要注明饮食、运动情况,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七、迷信“无糖食品”?暗藏陷阱

比如“无糖饼干”,主要成分是面粉,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其升糖效果和普通饼干差别不大。还有“无糖饮料”,虽然不含蔗糖,但可能添加了麦芽糊精(高GI成分)或甜味剂(如阿斯巴甜),长期大量饮用仍可能影响血糖调节功能。

选择“无糖食品”时,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

-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尽量选每100克碳水化合物低于20克的。

-看配料表,避免选择“小麦粉”“大米粉”排在第一位的产品,优先选含膳食纤维(如燕麦、奇亚籽)的食品。

-即使是“无糖食品”,也要控制量,比如无糖饼干每次不超过2片,作为加餐食用。

八、血糖正常就停药?擅自停药风险高

“我的血糖已经正常半年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这是很多糖友的“美好愿望”,但往往会付出代价。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血糖正常大多是药物、饮食、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疾病痊愈。

擅自停药会导致:

-血糖在1-2周内再次升高,且可能比之前更高,加速并发症发生。

-血糖大幅波动,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

-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血糖。

是否可以减药或停药,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血糖持续正常(空腹<6.1mmol/L,餐后<7.8mmol/L)至少3个月。

-严格坚持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体重下降5%-10%。

-由医生评估胰岛功能和并发症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绝不能自行停药。

九、瘦人不会得糖尿病?警惕“隐形风险”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胖子的专利”,瘦人可以高枕无忧。但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偏瘦,这类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可能更高。

瘦人患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差”有关:

-有些瘦人看似不胖,但内脏脂肪多(肚子大、四肢细),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长期节食、营养不良的瘦人,胰岛细胞长期缺乏“食物刺激”,功能会逐渐衰退,最终引发糖尿病。

无论胖瘦,都要关注糖尿病风险: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久坐不动等人群,即使体型偏瘦,也应从40岁起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结语

控制糖尿病就像走钢丝,既要避免血糖过高,又要防止过低,而避开这些“控糖误区”,就是保持平衡的关键。记住,糖尿病管理没有“捷径”,也没有“绝对禁忌”,核心是“科学、规律、个体化”——根据自己的年龄、体重、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别让错误的认知耽误了健康,也别因疾病而过度焦虑。只要方法正确,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享受高质量的人生。愿每个糖友都能走出误区,稳稳控糖,远离并发症!

(梁东玉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