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糖尿病并发症,很多糖友首先想到的是眼睛模糊、肾功能下降,却常常忽略一个“沉默的杀手”——糖尿病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高达8.1%,其中约15%-20%的患者会因足部溃疡需要住院治疗,而严重者可能面临截肢风险。从护理专业角度,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只要做好科学预防,90%以上的足部病变都能避免。下面,就为糖友们详解预防糖尿病足的4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管好血糖,筑牢防线
糖尿病足的根源是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长期损伤,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很多糖友觉得“血糖高一点没关系”,却不知道持续的高血糖会像“温水煮青蛙”,慢慢破坏足部健康。
高血糖对足部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就像给双脚蒙上了一层“厚布”,即使被钉子扎到、热水烫伤也可能毫无察觉,伤口容易被忽视而恶化;另一方面,高血糖会让血管变窄、弹性下降,足部血液循环变差,一旦出现伤口,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愈合速度会大大减慢,甚至出现感染坏死。
那么,糖友们该如何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呢?首先要牢记“个体化目标”: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标准,空腹不超过8.3mmol/L,餐后不超过13.9mmol/L。具体目标需和医生沟通后确定。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饮食、运动、药物”三管齐下。饮食上要避免精制糖和高糖水果,增加全谷物、杂豆、绿叶菜的摄入,控制主食量(每餐约1拳米饭或1个馒头),蛋白质选择鸡蛋、瘦肉、鱼虾等优质蛋白;运动以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时要穿舒适的运动鞋,避免足部摩擦受伤;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波动并调整方案。
第二步:精细护足,防微杜渐
对于糖友来说,足部护理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不可少”。临床上,很多糖尿病足的开端只是一个小小的鸡眼、一次轻微的擦伤,却因为护理不当逐渐发展成严重溃疡。做好日常护足,要从“每天一次足部检查、正确清洁与保湿、选对鞋袜”三个细节入手。
每天一次“足部体检”
建议糖友每天睡前花3-5分钟检查双脚,最好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看不清时可借助镜子或请家人帮忙。检查重点包括:
皮肤是否有破损、红肿、水泡、鸡眼、老茧,尤其要注意脚趾缝、脚底等隐蔽部位;
脚趾甲是否有变形、增厚、嵌甲,甲沟是否红肿;
双脚温度是否一致,若一侧发凉、麻木,可能提示血液循环异常。
一旦发现异常,哪怕只是一个小伤口,也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曾有位患者发现脚底有个小水泡,自己用针挑破后感染,短短一周就发展成深度溃疡,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正确清洁与保湿
洗脚时水温要控制在37℃左右,最好用手腕内侧试水温(就像给婴儿试水温一样),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感觉迟钝,容易被热水烫伤。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脚时间不超过10分钟,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要把脚趾缝擦干,保持干燥以防真菌感染。
很多糖友会有足部皮肤干燥、脱皮甚至开裂的问题,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导致汗腺分泌减少。此时可涂抹专门的足部保湿霜(避开脚趾缝),保持皮肤滋润,但不要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药物涂抹足部,以免损伤皮肤。如果已经出现轻度干裂,可在保湿后用保鲜膜包裹双脚10分钟,增强保湿效果。
选对鞋袜,远离伤害
鞋子的选择有讲究:要选圆头、软底、透气性好的鞋,鞋头要有足够空间,避免挤压脚趾;新鞋先试穿10-15分钟,每天逐渐增加穿着时间,确保没有磨脚的地方;避免穿露趾鞋、高跟鞋、塑料鞋,这些鞋容易导致脚趾受伤或摩擦起泡。
袜子以浅色棉袜或羊毛袜为宜,浅色便于及时发现血迹或渗液;袜口要宽松,不勒脚踝,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每天更换袜子,保持清洁。有些糖友喜欢光脚在家走路,这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在家里,也建议穿柔软的拖鞋,防止被地面杂物划伤。
第三步:避开雷区,远离风险
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是诱发足部病变的“隐形炸弹”。很多糖友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踩了这些“雷区”,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下这些行为一定要避免:
自行处理足部问题
鸡眼、老茧、嵌甲是足部常见问题,但糖友绝对不能自己用剪刀剪、刀片刮,也不要用鸡眼膏等腐蚀性药物。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到医院皮肤科或足病专科,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处理。曾有位患者自己用剪刀剪老茧,不小心剪破皮肤,引发严重感染,最终截掉了半只脚,这样的教训一定要吸取。
忽视足部保暖与血液循环
冬季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穿厚袜子和保暖鞋,但不要用热水袋、电热毯直接焐脚,以免烫伤。久坐或久站后,要适当活动双脚,比如踮脚尖、勾脚,促进血液循环。每天睡前可将双脚抬高15-20分钟(略高于心脏位置),帮助血液回流,缓解足部肿胀。
吸烟与酗酒
吸烟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足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的“加速器”。临床数据显示,吸烟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发生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截肢风险更是高达5倍。因此,糖友必须严格戒烟,同时避免酗酒,酒精会影响血糖稳定,还可能加重神经损伤。
第四步:及时就医,把握先机
即使做好了前3步,也不能掉以轻心。糖尿病足的发展速度往往很快,一旦出现预警信号,必须第一时间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导致病情急转直下。以下这些情况需要立即就诊:
足部出现伤口,2-3天没有愈合迹象,或出现红肿、渗液、化脓;
足部突然剧烈疼痛,或感觉麻木、发凉;
脚趾颜色变紫、变黑,提示可能出现组织坏死;
发热伴足部红肿疼痛,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很多糖友担心“小题大做”,或者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密切相关:在溃疡早期(未累及骨头)就诊,通过清创、抗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愈合率可达80%以上;而如果发展到骨髓炎或严重缺血,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截肢风险也会显著上升。
此外,定期做足部专科检查也很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做一次足部神经和血管检查(如踝肱指数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对于病程超过10年、血糖控制不佳、已有神经或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每3-6个月就要检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预防大于治疗,细节决定成败:
糖尿病足虽然凶险,但并非无法预防。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而高血糖是引线,足部损伤是导火索,只要我们管好血糖、做好护理、避开风险、及时就医,就能牢牢握住“拆弹”的主动权。
从事内分泌科护理工作多年,我见过太多因忽视预防而遭遇不幸的患者,也见过很多通过科学管理长期远离足部病变的糖友。预防糖尿病足没有捷径,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细节的重视。希望每一位糖友都能把足部护理融入日常生活,让双脚始终保持健康,从容享受生活的美好。记住:对糖尿病足来说,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
(贾恺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