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随身携带这2样东西能救急

2025-06-05 11: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糖尿病管理的日常中,许多患者往往把目光紧紧盯在“降血糖”上,生怕血糖升高会带来各种并发症。但作为一名在内分泌科工作了多年的护师,我想郑重提醒大家:低血糖的危害,其实比高血糖更凶险。它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引发致命危机,却常常被忽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低血糖的那些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预防和应急处理,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一、为什么说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高血糖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长期血糖偏高会逐渐损伤血管、神经、肾脏等器官,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干预和控制。而低血糖的危害则是“急性爆发”的,短短几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1.低血糖对大脑的“致命打击”

大脑是全身最依赖葡萄糖的器官,它几乎没有储备葡萄糖的能力,必须时刻从血液中获取能量。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大脑就会因能量供应不足而“罢工”:

轻度低血糖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手抖、出汗、强烈的饥饿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当血糖持续下降至2.0mmol/L以下,会出现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比如突然变得烦躁、嗜睡,甚至做出一些反常举动)、抽搐、昏迷;

更可怕的是,若低血糖持续超过6小时,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的甚至会成为植物人。

我曾遇到过一位72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他习惯睡前注射胰岛素,但有天晚上觉得不饿就没加餐。凌晨时,家人发现他躺在床上毫无反应,送到医院时血糖检测仅1.5mmol/L。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由于大脑长时间缺氧,最终出现了严重的认知障碍,连家人都认不出来,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每次想起都让人十分痛心。

2.低血糖对心脏的“隐形伤害”

当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分泌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来升高血糖。这些激素会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大加重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就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可能直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心律失常、猝死。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发作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2-4倍。

3.低血糖对血糖控制的“恶性循环”

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很可能让患者对降糖治疗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结果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形成“低血糖-高血糖”的恶性循环。更麻烦的是,反复发生低血糖会让身体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医学上称为“低血糖感知受损”),患者可能不再出现心慌、手抖等明显的预警症状,直接就进入昏迷状态。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因为难以察觉,风险也就更高。

二、哪些情况容易诱发低血糖?

想要预防低血糖,首先得了解哪些情况容易导致它发生。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药物使用不当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使用过量,或者服药后没有及时进食,都很容易引发低血糖。尤其是老年患者,肝肾功能逐渐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变慢,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就更高。曾经有位患者,因为觉得最近血糖控制得不太好,就自行把胰岛素剂量增加了,结果当天下午就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幸好家人发现及时才没出大事。

2.饮食不规律

漏餐、延迟进餐,或者主食吃得太少,都会导致葡萄糖摄入不足,从而引发低血糖。另外,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会抑制肝脏生成葡萄糖,也可能诱发低血糖。现在很多上班族糖友,经常因为开会、加班错过饭点,还有些人为了减肥刻意少吃主食,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3.运动不合理

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如果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时间过长,身体消耗的葡萄糖过多,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如果运动前没有减少药量或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风险会更高。比如有位患者,平时每天只是散步30分钟,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去跑了5公里,回家后没多久就出现了头晕、手抖、出冷汗的低血糖症状。

4.特殊人群需格外警惕

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糖尿病女性、长期酗酒者,以及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都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需要更严密地监测血糖。

三、随身携带这2样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对低血糖的核心原则是“快速识别、及时纠正”。除了要牢记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头晕、视物模糊),随身携带这2样东西,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争取时间、挽救生命。

第1样:快速升糖食品——首选葡萄糖片

发生低血糖时,我们需要快速补充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血糖水平。很多人以为“吃块巧克力或蛋糕就行”,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巧克力中含有较多脂肪,消化吸收速度慢,升糖速度远不如葡萄糖片。

理想的应急食品要符合“起效快、剂量准”的特点,葡萄糖片就是最佳选择:

每片葡萄糖片大约含有4-5克葡萄糖,当出现轻度低血糖(血糖在3.9mmol/L左右,有轻微症状)时,吃2-3片即可;

中度低血糖(血糖在2.8-3.9mmol/L,症状比较明显)时,吃4-5片;

服用后15分钟要复测血糖,如果仍未升至3.9mmol/L以上,可以再吃2-3片。

如果身边没有葡萄糖片,也可以选择这些替代品:

半杯(约150ml)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注意一定不是无糖饮料);

一汤匙白砂糖或蜂蜜,直接含服或用少量温水冲饮;

这些食物能在10-15分钟内快速升高血糖,缓解低血糖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含脂肪或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坚果)来应急,因为它们会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影响纠正效果,可能会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

第2样:糖尿病急救卡——让救援更精准

低血糖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病情,这时候一张“糖尿病急救卡”就能帮上大忙。建议糖友制作一张卡片,放在钱包里或者手机壳后面,卡片上的内容可以包括:

本人姓名、年龄、联系电话;

注明“我是糖尿病患者,若发现我意识不清,可能是低血糖,请立即给我服用含糖食品(如方糖、果汁),并拨打急救电话120”;

紧急联系人的姓名及电话(最好是直系亲属,且24小时开机);

主治医生姓名及医院联系方式(可选,但如果有的话,能让医生更快了解患者的病史)。

之前有位患者在超市购物时突发低血糖昏迷,工作人员发现他口袋里的急救卡后,立即按照上面的提示给他喂了果汁,并拨打了120和紧急联系人电话,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于老年患者或经常独自外出的糖友,还可以佩戴糖尿病标识手环,上面刻有基本信息,方便急救人员快速识别情况。

四、预防低血糖,做好这5点比应急更重要

应对低血糖,“预防”永远比“应急”更重要。结合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做好以下5点,能大幅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1.科学监测血糖,掌握波动规律

定期监测血糖是发现低血糖的关键。建议: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每天至少监测3-4次血糖(空腹、餐前、睡前);

出现疑似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测血糖确认,不要凭感觉判断;

养成记录血糖值的习惯,同时记录对应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况,这样能帮助我们找出低血糖的诱发因素(比如某一顿主食吃太少、某一天运动量过大),从而及时调整方案。

特别提醒:不要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低血糖,有些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可能直接表现为烦躁、嗜睡或行为异常,这时候测血糖是唯一能确认的方法。

2.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是预防低血糖的基础,要做到: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漏餐或暴饮暴食;

主食选择全谷物、杂豆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每餐主食量保持稳定(大约1-2拳的量);

当运动量增加或需要延迟进餐时,提前吃1-2块饼干、1个水果(如苹果)来预防低血糖;

饮酒要限量,且绝对避免空腹饮酒,饮酒前先吃些主食垫一垫。

3.规范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

降糖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胰岛素注射前要仔细核对剂量、剂型,注射后按时进餐;

磺脲类药物要固定时间服用,不可随意加量;

生病(如感冒、腹泻)时,食欲可能会下降,这时候要及时咨询医生调整药量,避免药物相对过量导致低血糖;

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后,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观察1-2周,看看身体的反应。

4.运动有度,避免“过度消耗”

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选择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时间最好在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

运动前测一下血糖,若低于5.6mmol/L,先吃15克碳水化合物(如半片面包)再运动;

运动时随身携带少量糖果,出现不适时及时补充。

5.高危人群,做好“额外防护”

老年患者、妊娠期女性等高危人群,除了上述措施,还可以:

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如老年人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0-9.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1.1mmol/L);

睡前测一次血糖,若低于5.6mmol/L,吃1小碗燕麦粥、1个鸡蛋羹等“缓释碳水”食物,预防夜间低血糖;

家人要了解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以便在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施救。

五、这些“误区”要避开,别让错误认知害了你

在临床中,我发现很多糖友对低血糖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这些错误的观念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必须纠正。

误区1:“低血糖忍忍就过去了,不用处理”

绝对不可!低血糖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大脑和心脏的损伤就越严重,一旦出现症状必须立即处理,尤其是血糖低于2.8mmol/L时,每一分钟都非常关键。

误区2:“血糖正常就不会低血糖”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有些患者平时血糖偏高(比如长期在8-10mmol/L),当血糖突然降至5-6mmol/L时,虽然这个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却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医学上称为“相对性低血糖”),这时候也需要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

误区3:“发生低血糖后,血糖越高越好”

纠正低血糖时,只要让血糖回升至3.9mmol/L以上即可,不必追求“大幅升高”。过量补充糖分可能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增加胰岛的负担,反而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

误区4:“用了胰岛素才会低血糖,吃口服药不会”

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磺脲类、格列奈类等口服降糖药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同样要提高警惕。

低血糖虽然凶险,但并非无法预防。它就像糖尿病管理中的“暗礁”,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防护——管好血糖、规范用药、合理饮食、随身携带应急物品,就能避开风险,安稳控糖。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平稳控糖”比“过度降糖”更重要,而预防低血糖,是平稳控糖的前提。愿每一位糖友都能重视低血糖的危害,守护好自己的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贾恺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