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鼾声背后的“隐形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什么?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在睡着时会突然“憋气”,呼吸暂停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不等,严重时甚至会超过1分钟,每晚发作次数可达数十次乃至上百次。
这种疾病的核心机制是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我们的气道就像一根连接鼻腔、口腔和肺部的“管道”,当人入睡后,咽喉部肌肉松弛,舌根后坠、软腭下垂,会导致气道变窄;如果本身存在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肥胖等问题,气道就可能完全闭塞。当气道阻塞时,空气无法进入肺部,体内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堆积,大脑会因缺氧而被“唤醒”(这种唤醒通常很短暂,人可能毫无察觉),促使咽喉部肌肉收缩、气道重新打开,随后恢复呼吸,这个过程往往伴随一声响亮的鼾声或喘息。
根据阻塞部位和严重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三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最常见,占所有病例的80%~90%,由气道阻塞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较少见,因大脑呼吸中枢功能异常,无法发出呼吸指令导致;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则是前两者的结合。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生活习惯、身体结构关系最密切,也最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对“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存在误解,认为只有“打鼾时突然停住”才是患病信号。实际上,即使没有明显的呼吸暂停,长期响亮、不规律的鼾声(如鼾声忽大忽小、中间有停顿)也可能是“低通气”的表现——即呼吸幅度明显降低,导致氧气摄入不足。这类情况同样会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
二、身体的“慢性毒药”:睡眠呼吸暂停的5大致命危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像心梗、中风那样突然发作,而是以“慢性损害”的方式侵蚀身体各个系统。夜间反复的缺氧和睡眠中断,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1.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梗的“催化剂”
心脏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当睡眠中呼吸暂停时,体内氧气含量骤降,血管会因缺氧而收缩,同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一夜之间,这种“血压波动”可能反复发生,长期下来会使血管弹性下降,最终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临床数据显示,约50%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中,有30%~50%存在未被诊断的睡眠呼吸暂停。
更危险的是,缺氧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心绞痛、心梗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3倍。严重的呼吸暂停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甚至在睡眠中发生猝死。曾有案例显示,一位45岁的肥胖男性因长期打鼾未重视,某天凌晨因严重心律失常猝死,尸检发现其心脏已因长期缺氧出现心肌纤维化,而根源正是未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神经系统:中风风险翻倍,认知功能衰退
大脑对氧气的需求极高,一旦呼吸暂停,脑部血流会减少15%~30%。长期反复缺氧会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栓形成,同时加速动脉硬化,显著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统计表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5倍,且中风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正是呼吸暂停高发的时段。
此外,睡眠中断会严重影响大脑的休息和修复。患者白天常感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长期下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说,持续的缺氧和睡眠紊乱还可能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临床中,不少家属发现老人“记性越来越差”,却没想到罪魁祸首可能是夜间的呼吸问题。
3.代谢系统:肥胖与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睡眠呼吸暂停和肥胖的关系堪称“狼狈为奸”:肥胖(尤其是颈部、腹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诱发或加重呼吸暂停;而呼吸暂停又会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肥胖加重——夜间缺氧会扰乱体内激素平衡,使抑制食欲的“瘦素”分泌减少,促进食欲的“饥饿素”水平升高,导致患者白天更容易暴饮暴食;同时,睡眠质量差会降低代谢率,使脂肪更易堆积。这种“肥胖→呼吸暂停→更肥胖”的恶性循环,让很多患者陷入减肥困难的困境。
代谢紊乱还会直接影响血糖调节。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缺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血糖难以被细胞利用;反复觉醒则会升高应激激素水平,进一步推高血糖。更危险的是,即使没有糖尿病,夜间血糖的剧烈波动也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增加并发症风险。
4.呼吸系统:肺部与咽喉的双重打击
长期呼吸暂停会使肺部反复处于“缺氧-再氧合”的状态,这种氧化应激反应会损伤肺组织,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风险。对于已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如哮喘、肺气肿),呼吸暂停会加重缺氧,诱发急性发作。
此外,气道反复阻塞、气流冲击会导致咽喉部黏膜长期充血、水肿,引发慢性咽炎、扁桃体肥大,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形成“呼吸暂停→咽喉损伤→更阻塞”的恶性循环。很多患者会出现晨起口干、咽喉异物感,却想不到病根在睡眠中。
5.意外风险:白天嗜睡引发的“连锁事故”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睡不够”。即使夜间睡眠时间充足(如8小时),由于反复觉醒、深度睡眠被打断,身体和大脑无法得到真正休息,白天会出现严重的嗜睡、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状态下,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风险极大。
研究数据显示,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7倍,其中严重事故(如追尾、翻车)的比例更高。此外,工作中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失误、工伤也屡见不鲜。曾有报道称,一位公交车司机因未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在驾驶中突然嗜睡,导致车辆失控,造成多人受伤。
三、这些“信号”提示你可能患病:自查要点请牢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隐匿性很强,很多患者患病多年却不自知。如果你或身边人有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
-鼾声特点:鼾声响亮、不规律,时断时续,中间有明显停顿(可能伴随憋气、喘息);家人观察到患者睡眠中“脸色发青”或“使劲喘气”。
-白天症状:晨起头痛、口干;白天嗜睡,甚至在开会、开车时不由自主地睡着;记忆力下降、情绪暴躁、注意力不集中。
-身体特征:肥胖(尤其是腰围粗、颈部短粗,男性颈围>40厘米,女性>38厘米);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小下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特殊表现:夜间频繁起夜(缺氧刺激肾脏产生尿液);性功能下降(男性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尿床、注意力不集中、生长发育迟缓(因缺氧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呼吸暂停并非肥胖人群的“专利”。瘦人也可能患病,比如存在鼻中隔偏曲、舌体肥大、下颌后缩等解剖结构异常;女性绝经后因激素变化,患病风险也会升高;儿童若有腺样体肥大,也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表现为“张口呼吸、趴着睡、打鼾”,需及时干预,否则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如腺样体面容:上唇前突、牙齿排列不齐)。
四、科学诊断与治疗:从“猜测”到“精准干预”
怀疑患病后,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避免危害的关键。目前,多导睡眠图(PSG)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金标准”。通过在睡眠中监测脑电图、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医生可以明确是否患病、类型及严重程度(根据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即AHI指数,分为轻度:5~15次/小时;中度:16~30次/小时;重度:>30次/小时)。
对于无法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的人群,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可在家中使用)也能提供初步诊断依据,适合筛查轻度患者。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核心目标是“保持气道通畅、改善缺氧”:
1.生活方式调整(基础治疗):
-减肥:体重减轻5%~10%,症状可明显改善,尤其是肥胖患者。
-睡姿调整:侧卧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缓解气道阻塞(可在背部放置枕头辅助保持侧卧)。
-戒烟戒酒:吸烟会加重气道炎症,酒精会松弛咽喉肌肉,加重打鼾和呼吸暂停。
-避免睡前服用镇静类药物(如安眠药),以免抑制呼吸。
2.器械治疗(中重度患者首选):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面罩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气流,撑开气道,防止阻塞,是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需在睡眠时佩戴,效果立竿见影,长期使用可改善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口腔矫正器:由口腔科医生定制,睡眠时佩戴,通过前移下颌、舌头,扩大气道空间,适合轻度患者或不能耐受CPAP的人群。
3.手术治疗(特定情况适用):
-仅适用于存在明确解剖异常的患者,如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通过手术切除或矫正这些结构,改善气道通畅性。
-需注意: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若不控制体重、改善生活习惯,复发率较高,因此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4.儿童患者治疗:
-儿童睡眠呼吸暂停多由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引起,及时手术切除后,多数可治愈,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
(张金增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