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小确幸”——用棉签、耳勺甚至发卡轻轻一刮,带出细碎的耳垢,那种清爽感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闲暇时,不少人会习惯性地拿起工具“清理”耳道,甚至觉得这是保持卫生的必要步骤。然而,耳鼻喉科医生却常常提醒:耳朵真的不需要“过度关爱”,频繁掏耳看似小事,却可能埋下诸多健康隐患,轻则引发炎症,重则损伤听力,甚至导致永久性伤害。
一、耳道皮肤损伤与感染:最常见的“即时伤害”
耳道是一条长约2.5~3.5厘米的弯曲通道,外侧三分之一为软骨部,内侧三分之二为骨部,皮肤非常娇嫩,厚度仅0.1毫米左右,且富含血管和神经。当我们用棉签、耳勺等工具掏耳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皮肤破损。
很多人掏耳后会感到耳道轻微疼痛或瘙痒,其实这可能已经是皮肤受损的信号。破损的皮肤失去屏障作用,外耳道内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或真菌(如曲霉菌)就会趁机入侵,引发感染。初期表现为耳道红肿、疼痛,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严重时会流出淡黄色分泌物,甚至形成脓肿,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外耳道炎”。
更危险的是,若感染扩散至耳道深部,可能引发“坏死性外耳道炎”。这种疾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细菌会破坏耳道骨质,甚至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瘫。临床上曾有患者因频繁用不洁耳勺掏耳,引发严重感染,最终不得不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才得以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习惯用棉签掏耳,认为其“柔软安全”。但实际上,棉签的纤维容易脱落并残留在耳道内,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同时,棉签头部较粗,会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反而增加清理难度。此外,指甲、发卡等尖锐物品更易划伤皮肤,风险系数更高。
二、耳垢栓塞:越掏越“堵”的恶性循环
耳垢,医学上称为“耵聍”,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物质,混合了脱落的上皮细胞、灰尘等形成的。很多人对耳垢存在误解,认为它是“脏东西”,必须清理干净。但实际上,耳垢是耳朵的“天然保护屏障”。
耳垢呈弱酸性,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其黏稠的质地可黏附灰尘、小飞虫等异物,阻止它们进入耳道深部损伤鼓膜;同时,耳垢还能保持耳道皮肤湿润,防止干燥脱皮。更神奇的是,耳道具有“自洁功能”——随着我们说话、咀嚼、吞咽等动作,耳垢会逐渐向耳道外移动,最终自然脱落,无需人工干预。
频繁掏耳会破坏这种自洁机制。一方面,工具会将部分耳垢推至耳道深部,使其无法自行排出;另一方面,过度清理会刺激耵聍腺分泌,导致耳垢越来越多。这些堆积的耳垢会逐渐干燥、变硬,形成块状物,阻塞耳道,即“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的典型症状包括耳朵发闷、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出现头晕。一旦耳垢遇水膨胀(如洗澡、游泳后),还会压迫耳道皮肤,引发剧烈疼痛。此时,患者往往需要到医院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如耵聍钩、吸引器)或滴耳液软化后取出,自行掏挖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戳伤耳道或鼓膜。
临床上,因长期掏耳导致耵聍栓塞的案例十分常见。有位中年男性患者,每天必用棉签掏耳,半年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检查发现其耳道被坚硬的耳垢完全堵塞,如同塞了一团棉花。医生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3天后才将其清理干净,听力才逐渐恢复。
三、鼓膜穿孔:听力受损的“隐形杀手”
鼓膜是位于耳道深部的一层薄膜,厚度仅0.1毫米,如同耳机的振膜,负责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传递给内耳,是听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鼓膜位置较深(距离外耳道口约2.5厘米),且耳道呈弯曲状,掏耳时若用力过猛、角度偏差,或被他人碰撞,很容易造成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的瞬间,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疼痛,随后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有时还会伴有少量出血。若穿孔较小,且未发生感染,可能在1~3个月内自行愈合;但如果穿孔较大,或反复感染,就会形成永久性穿孔,严重影响听力。更危险的是,鼓膜穿孔后,外耳道与中耳直接相通,细菌、污水等容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甚至导致胆脂瘤等严重并发症。
有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位母亲为5岁的孩子掏耳时,孩子突然转头,耳勺不慎戳穿鼓膜。虽然及时就医,但由于穿孔较大,孩子的听力永久性下降,不得不佩戴助听器。类似的意外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儿童和老人,耳道较窄或反应较慢,更易发生此类伤害。
此外,即使没有直接戳穿鼓膜,频繁掏耳引发的外耳道炎症也可能波及鼓膜,导致鼓膜充血、增厚,影响其振动功能,间接造成听力损伤。
四、外耳道湿疹:越痒越掏的“难言之隐”
外耳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表现为耳道皮肤瘙痒、红肿、渗液,严重时会出现结痂、脱屑。很多人不知道,频繁掏耳是引发外耳道湿疹的重要诱因之一。
耳道皮肤娇嫩,频繁受到机械刺激(如掏耳工具摩擦)会破坏皮肤屏障,使其变得敏感;同时,掏耳时若使用不洁工具,或接触到肥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容易引发过敏反应。湿疹发作时,耳道会奇痒无比,患者会忍不住更频繁地掏耳,形成“瘙痒—掏耳—损伤—更痒”的恶性循环。
更麻烦的是,湿疹会导致耳道皮肤增厚、狭窄,进一步影响耳垢排出,增加感染风险。临床上,很多外耳道湿疹患者都有长期掏耳的习惯,他们往往因“耳朵痒得受不了”就医,却不知正是自己的“清理”行为加重了病情。
治疗外耳道湿疹,首先要停止掏耳,让耳道皮肤得到充分休息;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抗过敏药膏、激素类药物或抗生素(预防感染)。但如果患者无法改变掏耳习惯,病情很容易反复发作,成为难以摆脱的“难言之隐”。
五、诱发眩晕与平衡障碍:被忽视的“潜在风险”
内耳不仅负责听力,还包含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的“调节器”。前庭系统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能感知头部的位置和运动变化,维持身体平衡。外耳道与内耳相邻,频繁掏耳可能通过机械刺激或炎症波及前庭系统,诱发眩晕和平衡障碍。
当掏耳工具深入耳道时,可能刺激耳道深部的迷走神经分支,引发反射性眩晕,表现为短暂的天旋地转、恶心;若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炎症可能扩散至内耳,损伤前庭系统,导致持续性眩晕、行走不稳,甚至摔倒。
一位60岁的老人就因长期掏耳引发中耳炎,进而导致前庭功能受损,出现严重眩晕,无法独立行走。经过住院治疗(包括抗感染、改善内耳循环等),眩晕症状才逐渐缓解,但平衡功能恢复花了近3个月时间。
此外,对于患有高血压、颈椎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掏耳时的刺激可能诱发血压波动或颈部肌肉紧张,间接加重眩晕症状。
正确护耳:这些“知识点”要牢记
了解了频繁掏耳的危害,很多人会问:“难道耳朵真的一点都不能掏吗?”其实,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清理是必要的,但需掌握正确方法:
1.清理频率:健康人群建议每3~6个月清理一次即可,且只需清理外耳道口附近可见的耳垢,无需深入耳道。
2.工具选择:如需清理,可使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或专用的耳垢清洁器(如带有圆润头部的耳勺),避免使用尖锐、不洁的物品。
3.特殊情况处理:若耳垢较多、堵塞耳道,出现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切勿自行掏挖,应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由医生用专业工具清理;游泳或洗澡后,可用干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防止污水残留。
4.儿童护耳:儿童的耳道更娇嫩,且配合度低,家长应避免为孩子掏耳,若发现耳垢较多,及时就医处理。
5.警惕异常信号:若出现耳朵疼痛、瘙痒、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可能是耳道感染、鼓膜穿孔等问题的信号,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其自身的保护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与其频繁掏耳寻求“一时爽”,不如学会“顺其自然”,给耳朵足够的空间自我调节。记住:真正的“干净”不是“一尘不染”,而是保持身体自然的平衡与健康。让我们放下手中的耳勺,用科学的方式呵护听力,远离那些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张金增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