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经常掏耳朵会损伤听力吗?

2025-02-19 17: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耳朵是人体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平衡的关键结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有人觉得掏耳朵能保持清洁,有人则单纯享受那种“爽快感”。但你是否想过,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可能会对耳朵造成潜在伤害?经常掏耳朵到底会不会损伤听力?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耳朵的结构、耳屎的作用以及掏耳朵的潜在风险说起。

一、耳朵的结构:精密的“声音加工厂”

耳朵并非一个简单的“洞”,而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精密系统,每一部分都在听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负责收集声音,外耳道则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长度约2.5-3.5厘米,内部覆盖着皮肤,皮肤下有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会分泌一种淡黄色的黏稠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

-中耳:位于外耳道深处,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是一层薄薄的膜状结构,像一面“鼓”,当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入时,会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再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

-内耳:包含耳蜗和前庭器官,耳蜗内有大量听觉细胞,能将听小骨传来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前庭器官则与平衡感相关。

从声音传入到神经信号转化,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受损,都可能影响听力。而掏耳朵的行为,主要直接作用于外耳的外耳道,但若操作不当,也可能波及中耳甚至内耳。

二、耳屎:被误解的“保护者”

提到耳屎,很多人会觉得它是“脏东西”,必须清理干净。但实际上,耳屎是耳朵的“天然守护者”,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润滑保湿:耳屎能保持外耳道皮肤的湿润,防止皮肤干燥、开裂。

-阻挡异物:外耳道入口处的耳屎可以黏附灰尘、细菌、小飞虫等异物,阻止它们进入耳道深处损伤鼓膜。

-抗菌作用:耳屎中含有溶菌酶等成分,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减少耳道感染的风险。

-缓冲声波:耳屎对声波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减少强烈声波对鼓膜和内耳的刺激。

更重要的是,耳朵有“自我清洁”的能力。外耳道的皮肤会不断地向外生长,就像“传送带”一样,将耳屎逐渐推向耳道入口,最终在咀嚼、说话等动作时自然脱落。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耳屎不需要人为清理。

三、经常掏耳朵的潜在风险:从外耳到听力的连锁反应

虽然偶尔轻柔地清理耳道入口处的耳屎可能不会造成明显伤害,但频繁或不当掏耳朵,却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甚至损伤听力。

1.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

外耳道的皮肤非常脆弱,厚度仅为0.1-0.2毫米,频繁用棉签、指甲、挖耳勺等工具掏耳朵,很容易划伤皮肤。皮肤破损后,细菌或真菌会趁机侵入,引发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耳朵疼痛、瘙痒、红肿,严重时会出现流脓、耳道狭窄等情况。如果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结痂,影响声音的传导,进而出现听力下降。

2.将耳屎推向深处,形成耵聍栓塞

很多人掏耳朵时习惯将工具深入耳道,却不知道这样反而会把原本靠近入口的耳屎推向耳道深处。这些被推到深处的耳屎会逐渐堆积、干燥、硬化,形成“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会堵塞外耳道,阻碍声音传入中耳,导致听力减退。同时,栓塞物还可能压迫外耳道皮肤,引起疼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栓塞物靠近鼓膜,还可能刺激鼓膜,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

3.损伤鼓膜,直接影响听力

鼓膜是听力传导的关键结构,厚度仅约0.1毫米,非常脆弱。如果掏耳朵时用力过猛、工具深入过深,或者在掏耳朵时突然受到外力碰撞(如他人不小心碰到手臂),很容易戳破鼓膜,造成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后,声音的传导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明显的听力下降。同时,外界的细菌、污水等也更容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虽然较小的鼓膜穿孔可能自行愈合,但较大的穿孔或反复感染可能需要手术修补,若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4.刺激耳道,引发慢性炎症或过敏

部分人对掏耳朵的工具(如塑料挖耳勺、金属耳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反复刺激会导致耳道皮肤出现慢性炎症,表现为长期瘙痒、渗液。此外,频繁掏耳朵会破坏耳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如外耳道真菌病),这类感染治疗难度较大,且可能长期影响听力。

四、正确的耳朵护理方式:什么时候需要清理?怎么清理?

既然频繁掏耳朵有风险,那么耳朵到底该不该清理?答案是: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需要适当处理。

1.不需要清理的情况

如果耳朵没有明显不适,耳屎没有过多堆积,完全不需要主动清理。耳朵的“自我清洁”功能会让耳屎自然排出,过度干预反而会打破耳道的自然平衡。

2.需要清理的情况

-耳屎过多,已经堵塞外耳道,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耳屎质地坚硬,形成耵聍栓塞,无法自行排出;

-耳道内进入异物(如昆虫、沙粒等),需要专业处理。

3.正确的清理方法

如果确实需要清理,应遵循“温和、浅度”的原则:

-对于耳道入口处可见的少量耳屎,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但注意不要将棉签深入耳道内部(深度不超过1厘米),以免损伤皮肤或推入耳屎。

-若耳屎较硬或位置较深,切勿自行用挖耳勺、镊子等工具强行清理,应及时就医。医生会使用专业工具(如耵聍钩、吸引器)或用滴耳液(如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耳屎后再进行清理,既能保证安全,又能避免损伤。

-日常洗澡或游泳后,可以用干棉签轻轻擦拭耳道入口,吸干水分,防止耳道潮湿引发感染,但同样不要深入耳道。

五、听力损伤的其他常见原因:不止于掏耳朵

需要注意的是,听力损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掏耳朵只是其中之一。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可能损伤听力,需要一并注意:

-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如工厂噪音、KTV、长时间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会损伤内耳的听觉细胞,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感冒、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发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中耳功能;

-滥用耳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剂),可能损伤内耳细胞;

-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导致听力逐渐衰退。

六、总结:别让“清洁”变成“伤害”

经常掏耳朵是否会损伤听力?答案是:可能会。频繁或不当的掏耳朵行为,可能通过损伤外耳道、鼓膜,引发感染或耵聍栓塞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影响听力。而耳屎作为耳朵的“天然保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清理,耳朵的自我清洁功能足以应对。

保护听力,从改变掏耳朵的习惯开始。如果耳朵出现不适,切勿盲目自行处理,及时就医才是最安全的选择。让我们尊重身体的自然规律,给耳朵一个“不被打扰”的健康环境。

(葛志飞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