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力会悄悄“溜走”吗?

2025-03-19 16: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通勤路上靠耳机隔绝噪音,工作间隙用音乐放松,睡前戴着耳机助眠……”如今,耳机已成为人们形影不离的“声学伴侣”。据《中国青年听力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20-40岁人群中,超过70%每天使用耳机时长超过1小时,其中30%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然而,听力的衰退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当你发现听不清别人说话时,听觉细胞可能已永久受损。本文将深入解析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机制,教你科学使用耳机的方法,帮你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守护珍贵的听力。

一、听力是如何“悄悄溜走”的?声音与听觉的秘密

要理解耳机对听力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我们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人类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内耳的耳蜗是感知声音的核心结构,里面布满了约1.5万个毛细胞——它们像“声学传感器”一样,能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形成听觉。

毛细胞的特性是“不可再生”:一旦受损或死亡,就无法修复。正常情况下,毛细胞会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这也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但长期暴露在过量噪音中,会加速毛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耳机产生的声音直接作用于耳道,当音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时,耳蜗内的毛细胞会因持续振动而疲劳,甚至断裂、坏死,最终导致听力下降。

从声学角度看,声音的强度用“分贝(dB)”衡量:

-耳语约30dB,正常交谈60dB,城市交通80-90dB;

-耳机音量通常在50-110dB之间,当调至最大音量时,部分耳机可达120dB(相当于电锯工作时的噪音)。

研究表明,85dB以上的声音持续暴露8小时,或100dB的声音持续15分钟,就可能造成毛细胞损伤。而很多人用耳机听音乐时,为了盖过环境噪音(如地铁、公交的80dB噪音),会不自觉将音量调至90-100dB,这正是听力损伤的“高危区间”。

二、耳机带来的听力损伤:从“暂时不适”到“永久衰退”

耳机对听力的损伤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问题时,可能已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根据损伤程度和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暂时性阈移:听力的“预警信号”

当你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后,出现“耳朵发闷、听声音模糊,像隔了一层膜”,甚至伴有耳鸣(嗡嗡声、蝉鸣声),这就是暂时性阈移——听觉系统因过度刺激而暂时“罢工”。此时毛细胞处于疲劳状态,若及时停止使用耳机,休息12-24小时后,听力通常能恢复正常。

这一阶段是身体发出的“预警”:提示你“音量太大或时间太长了”。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认为“休息一下就好”,却不知反复出现的暂时性阈移,会逐渐累积为永久性损伤。

(二)永久性阈移:不可逆转的听力衰退

若长期忽视暂时性阈移的预警,毛细胞会逐渐死亡,最终导致永久性阈移——听力无法恢复,表现为:

-对高频声音(如女性或儿童的说话声、鸟叫声)不敏感;

-多人交谈时,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需要别人重复;

-打电话时总觉得对方声音太小,习惯把音量调大。

临床数据显示,长期每天用耳机听音乐超过2小时(音量≥85dB)的人,5年后出现永久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青少年群体尤其值得关注:他们听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毛细胞更脆弱,且使用耳机的频率和时长普遍较高,是听力早逝的“高危人群”。

(三)突发性耳聋:隐藏的“急性杀手”

少数情况下,耳机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突发性耳聋——突然出现的听力急剧下降,常伴随耳鸣、耳闷、眩晕,多为单侧耳朵发病。这是因为高强度声音刺激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毛细胞瞬间受损坏死。

突发性耳聋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后72小时内,若延误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近年来,临床接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20-30岁年轻人占比逐年上升,其中约40%发病前有连续数小时高音量使用耳机的经历。

三、不同类型耳机:损伤风险有差异吗?

市场上的耳机主要分为入耳式、头戴式和骨传导耳机,它们对听力的影响因设计原理不同而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能帮你更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耳机。

(一)入耳式耳机:方便但风险较高

入耳式耳机体积小巧,能深入耳道,通过耳塞与耳道紧密贴合,减少外界噪音干扰。但这种设计也让声音更直接地传递到鼓膜,能量集中,且长时间佩戴会压迫耳道皮肤,导致闷热、潮湿,增加外耳道炎风险。

风险点:

-为追求“沉浸式体验”,用户容易调大音量(尤其在嘈杂环境中);

-耳塞堵塞耳道,使声音在封闭空间内反射,实际到达耳蜗的音量比感知到的更高(约增加5-10dB)。

(二)头戴式耳机:相对更安全

头戴式耳机通过耳罩覆盖外耳,声音经空气传导至耳道,对鼓膜的直接冲击力较小,且耳罩能形成一定的隔音空间,减少环境噪音干扰,用户无需调至过高音量。此外,耳罩的支撑性较好,对耳道的压迫感较弱,适合长时间佩戴。

优势:

-隔音效果好(优质头戴式耳机可隔绝30-40dB环境噪音),在地铁、公交等嘈杂场景中,音量可控制在70-80dB;

-声音扩散更均匀,对毛细胞的局部刺激较小。

(三)骨传导耳机:新兴选择,需理性看待

骨传导耳机通过震动颅骨将声音传递至听觉神经,无需塞入耳道,能保持耳道开放,不影响对环境声音的感知(如过马路时能听到汽车鸣笛)。但它的声音传导效率较低,为达到清晰的听觉效果,用户可能会调大音量,且震动感可能让部分人感到不适。

适用场景:运动时使用(避免耳机脱落),但不建议在安静环境中高音量听音乐——其震动传递的声音同样会刺激耳蜗毛细胞,过量使用仍有损伤风险。

(四)降噪耳机:双刃剑,使用需得法

主动降噪耳机通过发出与环境噪音相反的声波抵消噪音,能在嘈杂环境中让用户以较低音量听清音乐。但需注意:

-主动降噪功能主要针对低频噪音(如空调、地铁轰鸣声),对高频噪音(如人声、尖锐声响)效果有限;

-部分用户依赖降噪功能,在安静环境中仍长时间高音量使用,反而增加听力负担。

结论:无论哪种耳机,损伤听力的核心因素是音量和使用时长,而非类型。相对而言,头戴式耳机在合理使用时风险较低,入耳式耳机需更严格控制音量和时间。

四、科学用耳指南:3个关键指标守护听力

保护听力并非要完全放弃耳机,而是要掌握“安全使用法则”。国际卫生组织(WHO)提出的“60-60原则”被广泛认可,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用耳习惯:

(一)控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

耳机的音量控制遵循“60%原则”——将播放器的音量调至最大音量的60%以下(约70-80dB),这个音量既能保证听清音乐,又能将毛细胞损伤风险降至最低。

判断方法:

-在安静环境中,以能听清音乐且不影响与他人正常交谈(距离1米内无需大声说话)为宜;

-使用手机等设备时,可在设置中开启“音量限制”功能(部分手机支持自定义最大音量);

-下载专业声学APP(如“Sound Meter”),实时监测耳机输出的分贝值,避免超过85dB。

(二)限制时长:单次不超过6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3小时

听觉系统需要“休息缓冲期”,连续用耳机听音乐时,建议每60分钟休息10-15分钟,让毛细胞恢复疲劳。每天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3小时,避免长时间持续刺激。

时间管理技巧:

-设定闹钟提醒,到时间后主动摘下耳机;

-将音乐按“1小时专辑”分类,听完一张专辑后自然暂停;

-通勤、运动等碎片化时间使用耳机,避免连续数小时佩戴(如追剧、打游戏时)。

(三)选择合适场景:嘈杂环境少用,安静环境控量

环境噪音越大,用户越容易不自觉调大音量,因此在地铁、公交、商场等嘈杂场所(噪音≥80dB),建议减少耳机使用频率,或选择降噪效果好的头戴式耳机,将音量控制在60%以下。

场景建议:

-嘈杂环境中:优先使用降噪耳机,或改用外放(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

-安静环境中(如办公室、家中):可正常使用,但避免长时间高音量;

-睡前:尽量不戴耳机听音乐入睡

(张巧巧 浚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