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打呼噜跟打雷似的,说明他睡得香啊!”“我从小就打呼噜,身体好得很,不用在意。”生活中,很多人把打呼噜当作“睡得沉、睡得香”的标志,甚至认为是“睡得好”的证明。但医学上,打呼噜尤其是“鼾声忽大忽小、中间突然停几秒,接着猛地喘气”的情况,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信号。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76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中30-60岁人群患病率达23.6%,但就诊率不足10%。这种疾病会让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停止呼吸,导致缺氧、睡眠中断,长期可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甚至夜间猝死。本文将带你揭开打呼噜的真相,认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害、辨别方法及科学应对策略,帮你和家人避开“打鼾无害”的认知误区。
一、打呼噜不是“睡得香”,而是呼吸在“挣扎”
要理解打呼噜的本质,先得了解睡眠时呼吸道的状态。人在清醒时,咽喉部的肌肉保持紧张,气道通畅;入睡后,肌肉逐渐放松,气道会自然变窄。当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时,会冲击黏膜和软组织(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使其振动发出声音,这就是“鼾声”。
偶尔轻微的打呼噜(如疲劳、饮酒后)确实可能是睡眠较深的表现,对健康影响不大。但频繁、响亮且不规律的打鼾,往往提示气道已出现明显狭窄或阻塞。临床观察发现,典型的病理性打鼾有三个特点:
音量大:鼾声超过60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的音量),可吵醒同床者;
不规律:鼾声忽高忽低,中间夹杂着“停顿”(数秒到数十秒);
伴随动作:停顿后突然出现响亮的喘气声,甚至身体翻动、憋醒。
这些特点背后,是气道在睡眠中反复“关闭-打开”的过程:当肌肉过度松弛,气道完全阻塞时,气流无法进入肺部,就会出现“呼吸暂停”;当缺氧达到一定程度,大脑会发出“紧急信号”,促使咽喉部肌肉突然收缩,气道重新打开,随之出现剧烈的喘气声。这种“暂停-喘气”的循环,每晚可发生数十次甚至上百次,让身体在“缺氧-惊醒”中反复挣扎,看似睡得沉,实则睡眠质量极差。
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比你想象的更危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最常见的病理性打鼾类型,指睡眠中气道反复阻塞,每次暂停时间≥10秒,每小时发作≥5次,并伴随缺氧、睡眠中断等症状。它的危害不仅限于“影响他人休息”,更会对全身器官造成慢性损伤,堪称“隐形健康杀手”。
(一)心脑血管:高血压、心梗的“助推器”
睡眠中反复缺氧会刺激身体分泌“儿茶酚胺”等升压激素,导致夜间血压波动(表现为“晨起高血压”),而血压反复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数据显示,OSA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且约50%的难治性高血压与OSA相关。
同时,缺氧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为了弥补缺氧,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长期可引发心肌肥厚;若呼吸暂停时间过长(超过30秒),还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甚至导致夜间猝死。研究表明,OSA患者发生心梗、中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且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二)代谢系统:糖尿病和肥胖的“恶性循环”
OSA会打乱身体的代谢节奏:缺氧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弱),使血糖难以控制,诱发2型糖尿病;而糖尿病又会进一步损伤神经和血管,加重气道阻塞,形成“OSA-糖尿病”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OSA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达40%,远高于普通人群的9.7%。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会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瘦素(抑制食欲)减少,饥饿素(促进食欲)增加,导致患者白天容易暴饮暴食,尤其偏爱高糖、高脂食物,进而引发肥胖;而肥胖又会使颈部脂肪堆积,加重气道狭窄,让OSA症状更严重。这种“肥胖-OSA”的相互作用,会让体重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三)神经系统:记忆力下降与情绪障碍的“幕后推手”
睡眠是大脑修复和记忆巩固的关键时段,OSA导致的反复觉醒会严重破坏睡眠结构——患者虽然睡了8小时,但深度睡眠(修复身体的关键阶段)时间不足正常的一半,大脑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
表现为:
白天嗜睡:开车、开会时容易犯困,甚至出现短暂“睡眠发作”(如开车时突然闭眼数秒),增加意外风险;
认知下降: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减退,学生成绩下滑,上班族工作效率降低;
情绪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约30%的OSA患者合并抑郁状态,且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根源未解决)。
(四)特殊人群:孕妇和儿童风险更高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会导致咽喉部软组织水肿,加上体重增加,OSA患病率显著升高(约10%)。患病孕妇更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儿可能因缺氧导致生长受限、早产,甚至死胎。
儿童:腺样体、扁桃体肥大是儿童OSA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睡眠辗转不安。长期缺氧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个子矮小、发育迟缓;还会因长期张口呼吸导致“腺样体面容”(上唇短厚翘起、下颌后缩、牙齿排列不齐),影响颜值和口腔功能。
三、自测:你是否属于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
并非所有打鼾都是OSA,但出现以下情况时,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建议及时排查:
(一)典型症状自查
1.打鼾特点:鼾声响亮且不规律,中间有停顿,伴侣反映“有憋气现象”;
2.白天表现:无论睡多久都觉得累,白天频繁打盹,开车时容易犯困;
3.其他症状:夜间盗汗、夜尿增多(每晚起夜≥2次)、晨起口干/头痛;
4.合并问题:高血压(尤其药物难以控制的)、肥胖(BMI≥28)、糖尿病。
(二)高危人群画像
肥胖人群:BMI(体重指数)≥28,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腹部肥胖者颈部脂肪多,易阻塞气道);
上气道结构异常者: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偏曲、小颌畸形(下巴短)、舌体肥大;
生活习惯不良者:长期吸烟(刺激咽喉黏膜水肿)、酗酒(抑制呼吸中枢,加重肌肉松弛)、睡前服用镇静类药物;
年龄与性别:30-60岁人群高发,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2-3倍(女性绝经后患病率接近男性);
家族遗传者:直系亲属中有OSA患者,患病风险增加2-4倍(与颌面结构遗传相关)。
若符合上述2项及以上,建议到医院做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这是诊断OSA的“金标准”。检查时,患者在睡眠监测室睡一晚,仪器会记录睡眠过程中的呼吸暂停次数、缺氧程度、心率、脑电波等数据,根据“每小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AHI 5-15次/小时,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85%-90%;
中度:AHI 16-30次/小时,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80%-84%;
重度:AHI≥31次/小时,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80%。
四、科学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个性化方案
OSA的治疗目标是“改善气道阻塞,减少呼吸暂停,缓解缺氧”,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常见方法包括:
(一)生活方式调整:轻度患者的基础治疗
适用于轻度OSA(AHI<15)或中重度患者的辅助治疗,核心是减轻气道阻塞和改善呼吸功能:
1.减重:体重减轻5%-10%,可使AHI降低30%-50%。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每日减少500-750大卡)和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实现减重;
2.调整睡姿:仰卧时重力会导致舌体后坠,加重气道阻塞,建议侧卧(左侧或右侧均可)。可在背部放置一个枕头,避免夜间翻身成仰卧位;
3.戒烟限酒:吸烟会刺激咽喉黏膜水肿,酒精会抑制呼吸中枢、松弛肌肉,建议睡前4小时不饮酒,完全戒烟;
4.避免镇静药物:安眠药、抗焦虑药会加重肌肉松弛,如需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呼吸影响小的药物;
5.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18-22℃),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固定上下床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中重度患者的首选
CPAP是治疗中重度OSA(AHI≥15)的一线方法,原理是通过面罩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气流,“撑开”狭窄的气道,防止其塌陷,从而消除呼吸暂停和打鼾。
优势:
效果显著:正确使用可使呼吸暂停次数减少90%以上,白天嗜睡、高血压等症状明显改善;
安全性高:无创伤,副作用少(少数人初期有鼻塞、面罩不适);
适用广泛:无论肥胖、颌面结构异常,还是术后复发的患者,均可使用。
使用要点:
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压力(通过睡眠监测确定)和面罩类型(鼻罩、口鼻罩等,以舒适贴合为准);
初期可能不适应,建议从低压力、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至整夜使用(每天至少使用4小时才有效);
定期清洁面罩和管路,避免细菌滋生。很多患者反馈,使用1-2周后,白天精力明显改善,“像换了个人”。
(三)口腔矫正器:轻中度患者的辅助选择
口腔矫正器是由口腔科医生定制的装置,睡觉时佩戴,可将下颌向前拉伸,带动舌体前移,扩大气道空间,减少阻塞。
适用人群:
轻中度OSA患者(AHI 5-30);
不能耐受CPAP的患者;
单纯打鼾者(无呼吸暂停,但影响他人)。
优势:体积小、便携、无创伤,副作用主要是初期牙齿酸痛、唾液增多,一般1-2周可适应。但效果个体差异大,需要定期调整(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四)手术治疗:特定患者的“根治”机会
手术并非OSA的首选治疗(多数患者术后易复发),但以下情况可考虑:
1.明确解剖异常:如扁桃体Ⅲ度肥大(堵塞气道1/2以上)、鼻中隔严重偏曲、鼻息肉,手术切除或矫正后,气道可明显通畅;
2.儿童患者:因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导致的OSA,手术切除后治愈率可达80%以上,还能避免“腺样体面容”和发育问题;
3.CPAP治疗失败:少数患者因严重颌面结构异常(如小颌畸形)无法耐受CPAP,可考虑正颌手术(将下颌前移,扩大气道)。
手术效果与病因密切相关,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气道三维重建)评估气道狭窄部位,选择针对性手术方式,术后仍需长期随访(复发率约30%)。
五、儿童睡眠呼吸暂停:别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儿童OSA的病因和表现与成人不同,家长需特别关注:
(一)识别儿童OSA的信号
夜间表现:打鼾(几乎每晚都有)、张口呼吸、睡眠中频繁翻身、盗汗、尿床(已戒尿床又复发);
白天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类似多动症)、学习成绩差、容易疲劳、个子比同龄孩子矮;
面容变化:长期张口呼吸导致上唇上翘、牙齿排列拥挤、下颌后缩(家长可对比孩子半年前的照片,若颜值“变丑”需警惕)。
(二)儿童OSA的治疗原则
首选手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是主要原因,4-10岁是手术最佳年龄(此时手术对颌骨发育影响小),术后多数孩子的睡眠和发育会明显改善;
保守治疗:不适合手术的孩子(如合并其他疾病)可先尝试鼻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减重(肥胖儿童),若无效再考虑CPAP治疗;
早期干预:3-6岁是颌骨发育的关键期,若错过此时机,腺样体面容一旦形成,后期需正畸治疗(甚至正颌手术),难度和费用都会增加。
六、预防大于治疗:全家都该养成的护眠习惯
睡眠呼吸暂停的预防核心是“保持气道通畅”和“健康睡眠”,全家可一起养成以下习惯:
1.控制体重:定期监测BMI,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18.5-23.9),尤其避免腹部肥胖;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咽喉部肌肉力量;
3.睡前2小时不进食:避免胃食管反流(反流物会刺激气道,加重阻塞);
4.定期家庭“打鼾检查”:伴侣间互相观察打鼾情况,若出现“停顿+喘气”及时提醒就医;
5.儿童定期口腔检查:每年带孩子做口腔检查,及时发现腺样体肥大和颌骨发育异常。
打呼噜不是“睡得香”的勋章,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当你或家人被打鼾困扰时,请记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干预能避免心脑肾等器官的不可逆损伤。
从今天起,别再对不规律的鼾声视而不见——做一次睡眠监测,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接受规范治疗,让每一晚的睡眠都能真正修复身体,而不是让呼吸在“挣扎”中消耗健康。毕竟,优质的睡眠,才是生命最动听的“鼾声”。
(张巧巧 浚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