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呼噜≠睡得香!睡眠呼吸暂停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大脑

2024-06-11 19: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深夜的卧室里,张先生的鼾声如雷贯耳,妻子李女士却眉头紧锁——丈夫的鼾声每隔几分钟就会突然中断,伴随急促的喘息声,仿佛在睡梦中经历着窒息。这种“打鼾-呼吸暂停-憋醒”的循环,正是医学上定义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全球约10亿人正被这种“隐形杀手”困扰,而其中90%的患者尚未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场与大脑健康的无声博弈。

一、打呼噜:从“睡得香”到“致命危机”的认知颠覆

许多人将打呼噜视为深度睡眠的标志,但科学真相却截然相反。当气流通过松弛的上呼吸道时,软组织振动产生鼾声,而当气道完全塌陷超过10秒,呼吸暂停便悄然发生。这种“间歇性窒息”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骤降,迫使大脑频繁唤醒身体恢复呼吸——患者可能整夜处于“浅睡眠-窒息-惊醒”的恶性循环中,实际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二、大脑的隐形战场:缺氧如何摧毁认知功能

睡眠呼吸暂停对大脑的损害远超想象。当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正常值为95%-100%),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等关键脑区会因缺氧出现不可逆损伤:

1.记忆力的“黑洞”

德国马普研究所对500名OSA患者追踪发现,未经治疗者5年内海马体体积缩小15%-20%,其记忆衰退速度是同龄人的3倍。许多患者描述“刚放下的钥匙转眼就忘”“重要会议内容记不住”,这正是海马体神经元死亡导致的短期记忆障碍。

2.注意力的“碎片化”

美国睡眠医学会研究显示,OSA患者白天注意力分散的概率是常人的4倍。当大脑长期处于缺氧-修复的应激状态,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开车走神”“阅读跳行”等表现,严重时可引发交通事故——据统计,OSA患者发生车祸的风险是普通司机的2.4倍。

3.情绪的“失控开关”

缺氧会扰乱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数据显示,60%的OSA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幻觉或攻击性行为。一位45岁男性患者自述:“明明知道不该发火,但就是控制不住对家人咆哮。”

三、从血管到肾脏:全身器官的“连环崩塌”

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如同多米诺骨牌,从大脑蔓延至全身:

1.心血管系统:夜间反复缺氧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飙升。研究显示,OSA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3倍,冠心病风险增加2倍,中风风险增加1.5倍。

2.代谢系统:缺氧会引发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发病率提升40%。同时,脂肪分解加速导致血脂异常,形成“肥胖-呼吸暂停-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

3.肾脏功能:长期缺氧会损伤肾小管,导致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临床中,部分患者以“夜尿增多”为首发症状就诊,最终确诊为OSA引发的肾损伤。

四、自救指南:打破“窒息-损伤”的死循环

1. 自我筛查:3个危险信号需警惕

(1)鼾声不规律,伴随呼吸中断

(2)晨起头痛、口干舌燥

(3)白天嗜睡(如开会、开车时不可控入睡)

2. 医学诊断:金标准与便捷检测

(1)多导睡眠监测(PSG):在睡眠实验室同步记录脑电、心电、血氧等10余项指标,是诊断OSA的“金标准”。

(2)家庭睡眠呼吸监测:通过便携式设备在家完成检测,适合轻症患者初步筛查。

3. 治疗方案:从生活方式到手术干预

1.基础治疗:

(1)减重:体重减轻10%可使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下降26%。

(2)侧卧睡眠:可减少仰卧时舌根后坠,降低呼吸暂停频率。

(3)避免酒精/镇静剂:此类物质会松弛上呼吸道肌肉,加重气道塌陷。

2.器械治疗: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中度至重度OSA的首选方案。通过面罩输送稳定气压,像“空气支架”一样撑开气道,可立即改善缺氧症状。

3.手术治疗:

针对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扩大气道空间。例如,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可使70%患者AHI降低50%以上。

五、预防胜于治疗:给大脑的“保鲜计划”

1.控制体重:BMI每增加1kg/m²,OSA风险上升14%。建议将腰围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

2.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上呼吸道肌肉张力。

3.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气道炎症,酒精会抑制呼吸中枢,两者均需严格避免。

4.定期筛查:40岁以上、肥胖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睡眠监测。

当夜深人静时,请倾听自己的呼吸——那不仅是生命的节律,更是大脑健康的警报器。打呼噜绝非“睡得香”的证明,而是身体在呼吁我们关注睡眠质量。从今天起,重视每一次呼吸的顺畅,别让睡眠呼吸暂停成为偷走记忆、摧毁健康的“隐形杀手”。

(李璐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