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耳朵里又痒又闷,像塞了团棉花,昨晚还从里面掉出黑褐色的渣渣。”在耳鼻喉科门诊,这样的主诉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顺着耳内镜的镜头向内探查,原本淡粉色的外耳道皮肤被一层灰白、绒毛样的膜覆盖,膜下皮肤充血、脱屑,个别地方还渗出黏黏的液体。镜头再推进,黄绿色的“霉斑”星星点点附着在鼓膜边缘——典型的外耳道真菌病,民间俗称“耳朵长蘑菇”。
很多人一听“真菌”就头皮发麻:脚气、灰指甲、念珠菌阴道炎……怎么耳朵也中招?原因并不神秘,九成以上的病例背后都写着同一句话:我太爱掏耳朵了。
一、外耳道不是“垃圾场”,而是“微缩雨林”
外耳道是一条2.5厘米左右的S形盲管,外侧三分之一是软骨部,内侧三分之二为骨部,最深处便是鼓膜。健康状态下,这条狭窄通道里住着一支“常驻部队”:皮脂腺、耵聍(俗称耳屎)、正常菌群。耵聍呈弱酸性,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既能润滑皮肤,又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常驻细菌则以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为主,它们像兢兢业业的边防军,把外来真菌堵在门外。
然而,当棉签、发卡、钥匙甚至电动挖耳勺反复闯入,耵聍被掏得七零八落,皮肤也被划出一道道肉眼看不见的裂口,酸碱度失衡,湿度升高。真菌孢子趁机扎根,最先到场的是曲霉菌——黑曲霉、黄曲霉、烟曲霉;随后念珠菌、毛霉菌也赶来凑热闹。它们在耳道里“生根发芽”,形成一片片絮状或绒毛状的菌落,颜色从灰白、淡黄到黑绿不等,像雨后长出的霉斑,于是就有了“耳朵里长蘑菇”的惊悚体验。
二、瘙痒、闷胀、流水:真菌在耳内开“派对”
外耳道真菌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奇痒,痒到让人忍不住用牙签去抠,越抠越痒,越痒越抠,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常见的是闷胀感,仿佛耳朵里堵了棉花,说话自带“山谷回音”。如果真菌大量繁殖,堵塞耳道,还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当菌丝侵犯到皮肤深层,继发细菌感染,就会有黄褐色分泌物流出,带着酸腐味,夜间枕头留下斑斑点点。最尴尬的是,和别人一靠近,对方悄悄皱眉:你耳朵怎么有股霉味?
需要提醒的是,外耳道真菌病很少引起剧痛,如果出现跳痛、牵拉痛,多半是合并了细菌性外耳道炎,甚至鼓膜受累,必须尽快就医。
三、谁最容易“养蘑菇”?
1. 掏耳爱好者:棉签、金属耳勺、螺旋电动棒轮番上阵,耳道被刮得“寸草不生”。
2. 游泳、潜水族:长期泡水导致外耳道湿度>85%,真菌如鱼得水。
3. 助听器、耳机党:耳塞把耳道变成“闷罐”,温度+湿度双高。
4. 糖尿病、免疫低下人群:血糖高、白细胞战斗力差,真菌更猖獗。
5. 抗生素“喷灌户”:一耳朵疼就滴氧氟沙星、氢化可的松,广谱抗生素杀光了细菌,真菌趁机“逆袭”。
四、确诊只需2分钟,治疗却要2-4周
在耳鼻喉科,诊断外耳道真菌病最快的方法就是耳内镜检查。镜头下,真菌团块的形态、颜色、分布一目了然:灰白絮状多为曲霉,奶酪样白膜多为念珠菌,黑色粉末提示黑曲霉。医生会用小刮匙轻轻刮取一点“渣渣”送真菌培养+药敏,三天后就能知道是哪种菌、对什么药最敏感。
治疗分三步:清创、上药、保持干燥。
1. 清创:在耳内镜下,用显微吸引器和细镊子把菌丝、痂皮、耵聍团块一点点清干净。这一步至关重要,残留菌丝会成为“种子”,一停药就复发。
2. 上药:常用抗真菌滴耳液——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每天2-3次,每次5滴,浸泡10分钟。对于念珠菌,可用两性霉素B滴耳液效果更佳;曲霉菌则选择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上药前先用吹风机低温档把耳道吹干,再滴药,延长药液停留时间。
3. 保持干燥:治疗期间暂停游泳、潜水;洗头时用耳塞+浴帽双层防护;每天睡前用吹风机冷风档距离15厘米吹耳30秒,让耳道保持“沙漠模式”。
整个疗程需要2-4周,症状消失后还要再坚持用药一周,因为真菌孢子极其顽固,一旦“春风吹又生”,就会死灰复燃。
五、掏耳朵的“正确姿势”:不掏就是最好的护理
很多人疑惑:不掏耳朵,耳屎会不会把耳道堵死?其实,健康人的耵聍会随着咀嚼、说话自行向外移动,最终变成干燥的薄片脱落。真正需要清理的只有两类情况:一是耵聍栓塞导致听力下降,二是真菌团块堵塞耳道。清理必须由耳鼻喉科医生在耳内镜下完成,而不是在理发店、美容院让“采耳师”用明晃晃的挖耳勺“盲掏”。
如果耳朵实在痒得难受,可以这样做:
1. 用干净棉签蘸取少量医用酒精,在外耳道口轻轻转一圈,切忌深入超过1厘米。
2. 滴一滴橄榄油或矿物油,软化耵聍,减少瘙痒。
3. 72小时内症状无缓解,立即就医,别把小痒拖成大病。
七、写在最后:给耳朵一条“生路”
外耳道真菌病的出现,是一次善意的提醒:别再以“干净”之名,行“破坏”之实。耳道不需要“一尘不染”,它需要恰到好处的酸性、湿度、菌群平衡。放过那根棉签,放过那把耳勺,让耵聍和正常菌群继续站岗,真菌自然无处安家。
下次耳朵发痒时,不妨深呼吸三次,放下手中的“武器”,给它一条生路,也是给自己的听力一份长久的保险。
(姜春丽 河南宏力医院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