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便秘别轻视!长期依赖泻药可能引发的肠道健康危机

2025-07-06 10: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老年便秘:不只是“排不出”那么简单

老年便秘的成因远比年轻人复杂,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肠道动力衰退+全身机能老化”的双重影响。

1.肠道本身的“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平滑肌会逐渐萎缩,收缩能力减弱,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失去弹性,推动粪便前进的力量(医学上称为“肠道蠕动”)随之下降。同时,肠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减少,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硬、结块,形成“羊粪球”样粪便,更难排出。这种因肠道机能退化导致的便秘,医学上称为“慢传输型便秘”,约占老年便秘的60%。

2.全身疾病的“连锁反应”

老年人常患的多种慢性病,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便秘: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等会影响肠道神经调节,导致肠道蠕动减慢;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会损伤肠道自主神经,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代谢率,均可能引发便秘;

-骨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疾病导致老年人活动减少,久坐或卧床时间增加,进一步削弱肠道蠕动;

-药物副作用:老年人常服用的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镇静安眠药、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补铁剂等,都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导致便秘。

3.生活习惯的“隐形影响”

很多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加重便秘:

-饮食失衡:担心消化不良而少吃蔬菜、水果,或因牙齿不好减少粗粮摄入,导致膳食纤维不足(每天需25-30克,而老年人常不足15克);

-饮水不足:怕夜间起夜而减少喝水,导致肠道内水分缺乏,粪便干硬;

-排便不规律:因行动不便或怕冷,有便意时刻意忍耐,久而久之,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便意”信号减弱,形成习惯性便秘。

老年便秘的典型表现是“排便费力、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时需用力屏气,甚至借助手助排便,便后仍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这些症状看似“不致命”,却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排便费力可能诱发血压骤升,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如脑出血、心梗);粪便长期滞留肠道还会导致腹胀、食欲下降,甚至引发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

二、泻药依赖:从“临时救急”到“肠道灾难”

面对便秘的困扰,很多老年人首先想到的是泻药。不可否认,泻药能快速缓解排便困难,但长期滥用(连续使用超过2周)会对肠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形成“便秘-用泻药-更便秘”的恶性循环。

1.肠道功能“废用性衰退”

人体肠道本身具有自然蠕动和排便的能力,就像肌肉需要锻炼才能保持力量。长期依赖泻药(尤其是刺激性泻药)会让肠道“变懒”——肠道平滑肌习惯了药物的刺激才会收缩,自身的蠕动功能逐渐退化,一旦停药,肠道几乎失去自主排便能力,便秘会比之前更严重。这种因长期用药导致的肠道功能减退,医学上称为“泻药性肠病”,表现为肠道蠕动频率降低、收缩幅度减小,即使服用更大剂量的泻药,效果也越来越差。

临床上,很多老人从最初“偶尔吃一次”发展到“每天必须吃”,剂量也从一片增加到三四片,最终陷入“不吃泻药就无法排便”的困境。一位82岁的老人因便秘使用番泻叶泡水喝,从最初每周1次到后来每天3次,两年后即使加大剂量也无法排便,肠镜检查发现其肠道蠕动几乎停滞,如同“瘫痪”的管道。

2.肠黑变病:肠道黏膜的“异常黑化”

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果导片、芦荟胶囊等),最常见的危害是引发“肠黑变病”。这种疾病因肠道黏膜出现棕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而得名,通过肠镜可看到肠道内壁像“豹纹”或“蛇皮”一样变黑。

肠黑变病的本质是肠道黏膜细胞受损后的异常反应:刺激性泻药通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促使肠道收缩排便,但同时也会损伤肠黏膜细胞,导致细胞凋亡。死亡的细胞被肠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其中的色素(脂褐素)在黏膜层沉积,逐渐形成黑色斑块。研究显示,连续使用刺激性泻药3个月以上,肠黑变病的发生率可达20%-50%,且用药时间越长、剂量越大,病变范围越广。

虽然肠黑变病本身不会直接致癌,但它是肠道黏膜长期受损的“信号灯”,且研究发现,肠黑变病患者中,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间接增加了肠癌风险。更重要的是,肠黑变病会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用药-变黑-更便秘-用更多药”的恶性循环。

3.电解质紊乱:全身健康的“隐形杀手”

泻药在促进排便的同时,也会导致肠道内水分和电解质(如钾、钠、钙、镁)大量丢失。老年人本身肠道吸收功能较差,长期使用泻药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最常见,表现为乏力、肌肉酸痛、手脚麻木,严重时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早搏),甚至心脏骤停;

-低钠血症:表现为头晕、恶心、意识模糊,老年人可能被误认为“老年痴呆”或“脑血管病”,延误治疗;

-脱水:水分丢失过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尤其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可能诱发脑梗塞、心肌梗死。

一位76岁的老人因长期服用果导片,某天突然出现心慌、四肢无力,送医后查血发现血钾浓度仅2.1mmol/L(正常范围3.5-5.5mmol/L),确诊为低钾血症引发的心律失常,经静脉补钾后才脱离危险。医生追问病史发现,老人为了“清肠排毒”,每天服用果导片已达5年。

4.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功能的“连锁崩溃”

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肠道菌群),它们参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长期使用泻药(尤其是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或刺激性泻药)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泻药导致的频繁腹泻会冲走大量有益菌,使有害菌(如大肠杆菌、艰难梭菌)过度繁殖;

-肠道环境改变(如酸碱度失衡)会进一步抑制有益菌生长,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

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问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诱发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显示,长期便秘患者中,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高达70%,而滥用泻药会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形成“菌群失调-消化差-更便秘”的恶性循环。

三、科学应对老年便秘:“三分治,七分养”

老年便秘的治疗核心是“恢复肠道自主功能”,而非依赖泻药“治标”。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应采取“综合调理+合理用药”的策略,具体可分为三步:

1.生活方式调整:重建肠道“自然节律”

这是改善老年便秘的基础,需要长期坚持,效果虽慢但持久:

-优化饮食结构:保证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500克蔬菜+200克水果+50克粗粮),如芹菜、韭菜、菠菜、苹果(带皮吃)、燕麦、玉米等。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同时,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分次饮用,避免一次喝太多增加心脏负担),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300毫升左右)可刺激肠道蠕动。

-规律运动: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做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顺时针按摩腹部(饭后1小时,每次10分钟)。即使是卧床老人,也可在床上做翻身、抬腿动作,促进肠道蠕动。

-养成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或餐后30分钟)去厕所,即使没有便意也坐5-10分钟,利用“胃结肠反射”(进食后肠道蠕动加快)建立条件反射。排便时避免久蹲(不超过10分钟),选择坐便器,脚下可垫一个小凳子,使膝盖高于臀部,模拟蹲位姿势,更利于排便。

2.合理用药:避免“刺激性泻药”,选择“温和通便药”

若生活调整后便秘仍未改善,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优先选择安全性高、依赖性小的药物:

-容积性泻药:如小麦纤维素颗粒、欧车前亲水胶,通过吸收水分膨胀,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适合轻度便秘患者,副作用少,但起效较慢(1-3天见效)。

-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安全性高,老年人(包括糖尿病患者,乳果糖不影响血糖)和长期使用者可优先选择,起效时间为1-2天。

-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通过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快粪便传输,适合肠道动力不足的患者,需与其他泻药联合使用。

坚决避免长期使用的药物:番泻叶、大黄、果导片(酚酞)、芦荟胶囊、麻仁丸(含大黄)等刺激性泻药,仅可在“紧急情况”(如粪便嵌塞)下短期(不超过3天)使用,且需严格遵医嘱。

四、走出便秘的“认知误区”

老年便秘的防治,首先要纠正以下常见误区:

1.“每天必须排便才正常”?

错。排便频率因人而异,每周3次到每天2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不必追求“每天一次”。过度关注排便次数,反而会因焦虑加重便秘。

2.“便秘就要清肠排毒”?

错。“肠道排毒”是伪概念,人体肠道本身具有自我清洁功能,粪便停留时间过长确实会产生少量毒素,但正常排便即可排出,无需“清肠”。所谓的“清肠茶”多含有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反而损伤肠道。

3.“吃香蕉能治便秘”?

不一定。未成熟的香蕉含有大量鞣酸,会收敛肠道,加重便秘;只有熟透的香蕉(表皮有黑斑,果肉变软)才有一定通便作用,但效果远不如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4.“用泻药通便快,比调理更有效”?

错。泻药只能解决一时的排便困难,却会破坏肠道自身功能,长期使用如同“饮鸩止渴”。真正有效的改善需要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恢复肠道的自然排便能力。

结语:给肠道“温柔呵护”,远离泻药依赖

老年便秘不是“小毛病”,但也不是“绝症”,它的防治核心在于“尊重肠道的自然规律”,而非用泻药“强迫排便”。对于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和排便习惯,比任何药物都重要;即使需要用药,也应选择温和、安全的方式,避免陷入“依赖-损伤-更依赖”的恶性循环。

记住,肠道的健康需要长期呵护,就像老化的机器需要精心保养。给肠道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它才能用顺畅的排便回馈你的健康。

(黄敏杰 兰考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