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急性心肌梗死)被称为“生命收割机”,我国每年有近70万人因心梗离世,其中约40%的人在发病1小时内猝死,根本来不及就医。但鲜为人知的是,约80%的心梗在发作前1-2周,身体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可惜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小毛病”,最终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些预警信号,学会在关键时刻救命。
一、心梗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积累”的爆发
心脏就像一个24小时不停工的“水泵”,心肌细胞的能量全靠冠状动脉供血。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流中断超过20分钟,心肌细胞就会开始坏死——这就是心梗。
斑块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青少年时期,血管壁就可能开始出现脂质沉积,随着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影响,沉积逐渐变成斑块,像“水垢”一样附着在血管壁上。当斑块破裂(可能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发),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心梗就发生了。
这个过程中,身体其实一直在“报警”。就像水管快堵死时会水流变小、发出异响,冠状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心脏就会通过各种不适信号提醒你:“供血不足了!”
二、心梗来临前,这6个信号最容易被忽视
1.反复胸闷、胸痛:最典型却最易被忍过去
这是心梗最直接的预警信号,但常被误认为“累着了”“岔气了”。
特点:
-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后出现,休息3-5分钟能缓解(医学上叫“心绞痛”)。
-位置多在胸骨后、左胸部,像被一块石头压住,或有紧缩感、烧灼感,有时会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甚至颈部、下颌。
-如果原来偶尔痛,突然变得频繁(比如一天痛好几次),或疼痛时间变长(从几分钟变成十几分钟),或休息时也痛,必须立即就医——这可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离心梗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其实每次疼痛都是心肌在“缺氧呼救”,频繁发作意味着斑块极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
2.莫名乏力:“累到不想动”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最近总觉得没劲儿,上两层楼就喘”——这种乏力如果找不到明确原因(如没熬夜、没干活),要警惕心脏问题。
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全身器官得不到足够氧气,就会出现乏力、没精神。这种乏力和普通疲劳不同:它不随休息缓解,甚至连说话、握东西都觉得费力,尤其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
临床中,约20%的女性心梗患者,发病前最突出的症状不是胸痛,而是“莫名乏力”,常被误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或“疲劳过度”。
3.咽喉、牙齿、下颌痛:容易被当成“上火”或“牙痛”
心脏的神经与咽喉、牙齿、下颌的神经在脊髓处有交叉,当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错位”传递,表现为这些部位的不适。
特点:
-咽喉痛:像“被掐住脖子”,伴有紧缩感,喝水、吞咽不会加重,常在活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
-牙痛:多为左侧牙齿痛,但牙科检查没发现问题,尤其在走路、爬楼时加重,停下就好转。
-下颌痛:下巴或下颌骨两侧隐痛,找不到明确压痛点,与运动、情绪波动相关。
如果这些部位的疼痛“说不清、道不明”,又查不出局部问题,一定要联想到心脏,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4.心慌、心跳乱:可能是“心律失常”的预警
心梗前,心肌因缺血可能出现电活动紊乱,表现为心慌、心跳忽快忽慢(心律失常)。
特点:
-突然感觉心跳“漏了一拍”,或“砰砰狂跳”,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能伴有头晕、出汗。
-这种情况在安静时也可能出现,尤其夜间睡觉时突然发作,让人惊醒。
很多人会以为是“压力大”“没睡好”,但频繁的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更要警惕。
5.胃肠道不适:容易被当成“胃病”
约1/3的心梗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发作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胃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特点:
-没有明显的饮食不洁史,却突然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有胸闷、出汗。
-疼痛不会因排便、呕吐而缓解,反而在活动后加重。
-可能伴有“烧心”,但吃胃药无效。
这是因为心脏与胃部的神经支配有重叠,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伪装”成胃痛。老年人反应较迟钝,这种“非典型症状”更常见,需特别留意。
6.莫名出汗、焦虑:身体在“应激反应”
当心肌供血不足时,身体会启动“应激机制”,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突然出汗、烦躁、有“濒死感”。
特点:
-没有剧烈活动,却突然冒冷汗(不是普通出汗,而是额头、手心湿透),伴有面色苍白、手脚冰凉。
-莫名感到紧张、恐惧,觉得“有不好的事要发生”,坐立不安。
这种信号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常见,常被误认为“更年期焦虑”或“情绪问题”,但其实可能是心脏在“挣扎”。
三、这几类人,更要警惕心梗信号
心梗不是“老年人专属”,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一旦出现上述信号,必须立即重视: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绝经后女性风险上升)。
-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不良习惯:长期吸烟(包括二手烟)、酗酒、熬夜、久坐不动。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冠心病、心梗病史(尤其发病年龄<55岁)。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这些人群的冠状动脉更易出现斑块,且斑块更不稳定,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进展为心梗的速度可能更快。
四、出现信号,该做什么?记住“120原则”
当身体发出上述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必须遵循“120原则”:
-1分钟: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情绪波动会加重心肌耗氧)。
-2步骤:
-若身边有硝酸甘油(确诊冠心病者常用药),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
-同时让家人或周围人拨打120,说清症状、地址、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
-0犹豫:千万别自己开车或打车去医院!心梗发作时随时可能猝死,救护车配备专业设备和急救人员,能在途中抢救,大大提高生存率。
很多人觉得“等不痛了再去医院”,这是致命错误。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2小时),每延迟1分钟,心肌细胞就会多坏死一批,超过6小时,部分心肌会永久坏死,影响心脏功能。
五、预防心梗,比“等信号”更重要
与其等信号出现再应对,不如主动预防。做好这几点,能大幅降低心梗风险:
-管好“三高”: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mmol/L、餐后<10mmol/L,高血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高危人群<1.8mmol/L),定期监测,别擅自停药。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者心梗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戒烟1年后风险就能下降50%;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喝。
-饮食“三少三多”:少盐(每天<5克)、少糖(添加糖<25克/天)、少反式脂肪(少吃油炸食品、糕点);多蔬菜(每天≥500克)、多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多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
-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能改善血管弹性,稳定斑块。但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斑块破裂),运动前做好热身。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血脂检查;有胸闷等症状者,需做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CT,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放支架)提前干预。
结语
心梗虽然凶险,但并非无迹可寻。那些被忽视的“小毛病”——反复胸痛、莫名乏力、咽喉不适、心慌出汗,其实都是身体在拼命求救。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学会读懂这些信号,记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更重要的是,心梗的预防远胜于治疗。与其害怕发病,不如从现在开始:控制“三高”、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对心脏多一分关注,它就会少一分“抗议”,多一分安稳。愿每个人都能听懂身体的语言,远离心梗威胁。
(梁东玉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中心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