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卒中(中风)来临前,身体会发出这几个“求救信号”

2023-02-09 13: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卒中(中风)作为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并非毫无预兆。在脑卒中真正来临前,身体会通过多种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短暂且轻微的,但若能及时识别并采取行动,可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显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运动与感觉的异常警报

1.肢体无力与麻木
脑卒中前,患者常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表现为手臂无法抬起、手指握物不稳,或腿部发软、行走时拖步。这种症状可能突然出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但会反复发作。例如,一位中年男性在晨练时突然感到右腿无力,摔倒后症状缓解,未予重视,结果三天后发生严重脑梗死。这种“来去匆匆”的无力感,实则是大脑短暂缺血的警示,提示脑血管可能存在狭窄或斑块脱落风险。

2.面部不对称与口角歪斜
面部神经受累时,患者可能出现口角下垂、流口水、咧嘴困难等症状。尝试做“露齿笑”动作时,若一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形成“歪嘴笑”表现,需高度警惕。曾有案例显示,一位老年女性在早餐时发现嘴角漏水,误以为是“牙没刷干净”,实则是脑卒中前兆,幸亏家人及时送医,避免了偏瘫后果。

3.语言障碍与表达困难
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时,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甚至完全失语。例如,想表达“喝水”却说成“吃饭”,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这种症状常被误认为“疲劳”或“精神不集中”,但若伴随肢体无力或面部歪斜,需立即就医。研究显示,约3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语言障碍,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二、视觉与平衡的紊乱:空间感知的危机信号

1.视力模糊与黑蒙
视网膜动脉供血不足时,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短暂失明(黑蒙)。这种症状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但易反复发作。例如,一位程序员在工作时突然眼前发黑,揉眼后恢复,未予重视,结果一周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黑蒙不仅是眼病信号,更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奏曲”。

2.眩晕与平衡失调
脑干或小脑缺血时,患者会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行走时向一侧倾斜,甚至无法坐稳。眩晕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梅尼埃病”或“颈椎病”。但若眩晕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或伴随肢体无力,需高度怀疑脑卒中。曾有案例显示,一位老年男性在晨起时突发眩晕,误以为是“低血糖”,服用糖水后症状加重,最终确诊为小脑梗死。

三、剧烈头痛与呕吐:颅内压升高的红色警报

1.突发性剧烈头痛
脑卒中前,患者可能经历“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搏动性、炸裂样或持续性胀痛,部位多集中于一侧头部,也可能弥漫至整个头部。这种头痛与普通头痛不同,常突然发作且迅速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例如,一位高血压患者突发剧烈头痛,误以为是“偏头痛发作”,未及时就医,结果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生命。

2.呕吐与意识障碍
颅内压升高时,患者可能出现频繁呕吐,甚至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这种呕吐与胃肠道疾病无关,而是脑组织受压的直接表现。若患者同时出现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或面部歪斜,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四、全身性症状:容易被忽视的“隐性信号”

1.频繁打哈欠
研究显示,约7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5-10天会出现频繁打哈欠现象。这并非因为“睡眠不足”,而是大脑缺血缺氧时,通过打哈欠增加氧气摄入的生理反应。若患者近期无疲劳史,却频繁打哈欠,需警惕脑卒中风险。

2.认知功能下降
脑卒中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症状。例如,忘记熟悉的路名、算不清简单账目、在熟悉环境中迷路等。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老年痴呆”或“精神衰弱”,但若伴随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需高度怀疑脑卒中。

五、识别与应对: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1.快速识别:牢记“FAST”原则

F(Face):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A(Arm):让患者平举双手,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S(Speech):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观察是否语言含糊或失语。

T(Time):若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发病后3-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2.紧急处理:保持冷静,科学施救

让患者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晃动。

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安慰其保持平静,等待救援。

六、预防胜于治疗:控制风险因素是关键

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

管理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调节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卒中风险增加2-4倍,饮酒者需限制每日酒精摄入量。

健康饮食:减少盐、糖、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比例。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筛查血管病变。

(张茜 郑州四六〇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