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精密运作体系中,免疫系统宛如一支忠诚的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抵御外来病菌的入侵。然而,有时这支军队也会“误判形势”,将自身的组织当作敌人攻击,桥本甲状腺炎便是这样一场免疫系统的“误伤”风波,而甲状腺则在这场风波中面临着未知的命运。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理是基因易感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高碘饮食、微量元素缺乏(硒缺乏等)、精神压力、妊娠、吸烟及辐射暴露等。内外因相互纠缠,诱发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通俗来说,就是导致免疫系统出了“BUG”。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精准地识别自我和非我成分,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对非我成分进行攻击。但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错误地将正常甲状腺组织当作非我成分,从而启动免疫攻击。
首先作为免疫系统“侦察兵”的T淋巴细胞对甲状腺内的特定抗原发生致敏反应,然后招募B淋巴细胞合成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即“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这些抗体如同“战士”被输送到甲状腺内部,于是一场漫长的、时急时缓的针对甲状腺细胞的打击就由此开始了。
甲状腺滤泡细胞是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结构。当滤泡细胞受损,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就会出现异常。当大量甲状腺滤泡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就会大量无序释放入血。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手抖、多汗、消瘦、易激动等甲状腺毒症的症状,类似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但这种“甲亢”状态往往是短暂的,伴随着免疫攻击的缓和,甲状腺素无序释放会得到缓解,甲状腺功能进入“稳定期”,此时患者就没有“甲亢”症状,而仅存在颈部异物感、压迫感等非特异性症状和颈部肿大、甲状腺变硬等体征。然而,随着“这场战争”的继续,病情的会进一步发展,甲状腺滤泡细胞也在不断的被破坏,甲状腺组织逐渐被纤维化组织替代,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不能再生,于是甲状腺的功能开始减退,由此进入“甲减期”。此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已不能满足人体代谢需要,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甲减症状。例如,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便秘、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粗糙、毛发稀疏等,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甚至影响生育能力,时间长了,可能还会影响心脑血管功能。
面对这场由于免疫系统的“误伤”带来的损害,我们如何拨乱反正,来拯救我们的甲状腺呢?这场“战争”起源于“侦察兵”的T淋巴细胞误判,和B淋巴细胞持续输送TPOAb与TGAb等“战斗员”,但遗憾的是,西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确切修正这一免疫系统的“BUG”。因此,目前临床上多以监测随访、纠正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对于“甲亢”期,一般采用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手抖等症状。而对于甲减期,则是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同时,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比如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硒、维生素D和B12等,保持均衡的、低碘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减缓这一场“战争”的进展。
除了西方医学,我们传统的中医也对这一疾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中医认为在桥本甲状腺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肝郁气滞、痰气郁结、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不同等病证变化,由此也进行着一系列有意义的临证实践。
寻找更好的治愈疾病的方法,是医学的使命。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我们最终可以找到在这场“战争”中反败为胜的契机。由此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甲状腺。
(郭满 南阳市中心医院 甲状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