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心跳有点快,没想到竟中风了。”
67岁的李阿姨坐在病床上,眼角微垂,左手无力垂落在轮椅扶手上。几天前,她在家吃饭时突然说话含糊,饭碗脱手掉在地上,家人一看情况不妙,立刻将她送往医院。检查结果让家人一时难以接受——脑中风,而且是由房颤引起的栓塞性脑梗。
“我也不知道自己心脏有问题啊,从来没觉得难受。”李阿姨一脸迷茫。
是的,房颤可以无声无息,但它可能带来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
一、什么是房颤?你了解这个“沉默杀手”吗?
房颤(房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跳动快速、紊乱,心脏失去协调收缩的节奏。正常人的心跳像鼓点,有规律有节奏;而房颤患者的心跳就像“乱弹琴”,节奏毫无章法。
房颤不一定会让人立刻感到痛苦,有些人完全无感,甚至几年都没发现自己患病。根据研究,大约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在被诊断时毫无症状。
二、它是怎么引发脑中风的?
这就要从房颤的“内部混乱”说起。
心房快速不规则地震颤,会让血液在心房内“打旋”,容易形成血栓。而心脏左心房特别是左心耳这个“血液死角”,正是血栓最容易形成的地方。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大脑,就会堵住脑动脉,导致脑中风(缺血性脑卒中)。
更可怕的是,房颤引发的中风往往更严重,致残率更高,恢复更困难!
三、房颤引发的脑卒中,有多可怕?
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到5倍。而且:
房颤中风患者的死亡率比非房颤患者高出两倍
房颤中风后的致残率极高,超过60%
房颤中风的复发率也更高
不少患者,在发病前只是偶尔心跳快或头晕一下,并未引起注意,直到一侧肢体瘫痪、说话不清,才发现问题已经严重。
四、房颤的“蛛丝马迹”:并非毫无预兆
虽然房颤可以无症状,但很多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微妙的不适:
心悸:突然感觉心跳加快、乱跳,尤其是在休息时特别明显
胸闷、气短:尤其在活动或上楼梯时出现
疲劳感加重:常感觉精力差
头晕、晕厥:尤其是站立或突然活动时
情绪波动:莫名烦躁或焦虑
如果你在生活中反复出现以上症状,哪怕不严重,也应引起重视。
五、谁容易成为“高危人群”?
房颤的发病并非偶然,以下人群要特别警惕: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有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
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者
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有房颤家族史的人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房颤和脑卒中的风险都显著升高!
六、如何确诊房颤?
房颤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主动发现”。
常用检查方法包括:
心电图(ECG):可直接显示房颤特征性波形
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或更长时间监测,适合发作间歇性房颤者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心房大小
心率手表/手环初筛: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部分型号已能准确提示异常心律
特别提醒:体检心电图正常≠没有房颤,因为房颤有可能是间歇发作型,需动态监测发现。
七、房颤一旦确诊,如何治疗?
房颤并不意味着“宣判死刑”,它是可控、可治疗的。
1.控制心率和心律
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心跳频率
有些患者可通过电复律或药物复律恢复正常节律
2.预防血栓
这一步是关键!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抗凝治疗可将中风风险降低近70%
3.射频消融术
适用于症状重、药物控制效果差的患者,通过导管消除异常心电信号的起点
消融术成功率高,复发率相对较低
八、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这样做
即使你未被诊断为房颤患者,也应从日常生活中开始预防:
定期体检,关注心电图变化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减少情绪波动,避免过度压力
科学运动,不盲目剧烈锻炼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出现“莫名晕、心慌、虚弱”,不要掉以轻心,可能是身体在悄悄预警。
总结
房颤从不敲锣打鼓登场,它像一个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敌人,悄无声息地等待“致命一击”的机会。而脑中风,往往就是它发起的“突然袭击”。别再用“没什么大碍”来安慰自己,每一个异常的心跳都可能是一种信号。关心你的心跳节奏,就是守护你的生命节奏。
(余陆星 永城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