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不及时管,可能会给身体埋下这些“小隐患”

2025-08-08 09: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房颤,听起来似乎很远离我们的生活,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正悄悄地“走进”这个健康隐患。但很多人对此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常见但常被忽视的心脏问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一些“隐形”风险。

一、房颤到底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房颤”的意思。简单来说,房颤是一种心脏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心脏的上腔—心房。通常,心房的跳动是规律的,但在房颤时,心房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脏的跳动不再有序,速度可能会不稳定。这种乱跳会让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不能完全泵入心室,容易在心房内淤积。淤积的血液也容易形成血栓,这就是房颤最危险的“隐患源头”。

二、房颤不治会带来哪些潜在问题?

1. 血栓形成的隐患

房颤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它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律,血液在心房内流动变慢,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随着血流进入脑部,引发中风。所以,房颤患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 心力衰竭的潜在风险

房颤会使心脏的泵血效率下降。长期以来,心脏为了应对异常的跳动,会逐渐变得疲劳,这有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当心脏无法有效泵送足够的血液时,身体的其他器官就会缺氧,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3. 生活质量的潜在下降

虽然房颤本身并不总是致命的,但它却可能大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反复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疲惫甚至焦虑,影响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l 增加死亡风险

有研究显示,房颤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比非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更高,尤其是当房颤未能及时治疗时,心脏问题和中风的风险都会增加,进一步影响生命安全。

三、为何房颤往往被忽视?

1. 早期症状不明显

很多人在早期并不感觉到明显的不适,或者症状轻微,容易忽略。比如,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感觉到心悸、疲倦,觉得没什么大碍,直到病情加重,才开始重视。

2. 与其他健康问题混淆

有时候,房颤的症状容易与高血压、贫血、焦虑等问题混淆,导致人们未能及时发现房颤的问题,耽误治疗。

3. 缺乏警觉

虽然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但很多人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心脏问题,可能带来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四、如何及时发现房颤?

1. 定期体检

心电图是发现房颤的有效工具。通过体检,医生可以检查心电图的波形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异常。因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是预防房颤及其他心脏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2. 自我监测

如果你感觉自己时常有心跳不规律、心悸、气短等症状,不妨使用家用的心电监测设备。虽然这些设备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检查,但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醒你是否需要就医。

3.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你感到极度疲倦、头晕、呼吸困难等,应该重视这些症状,及时就医排查是否与房颤有关。心脏问题不是小事,越早发现,治疗效果通常会更好。

五、房颤的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房颤最常见的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来控制心率,防止血栓形成,甚至调整心脏的电活动。常见的药物包括抗凝药和节律控制药物。

2. 电复律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电复律技术,利用电流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奏。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房颤患者。

3. 导管消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导管消融技术可能是一个选择。这种技术通过导管进入心脏,消除异常的电信号,帮助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4. 生活方式的调整

除了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控制房颤的关键。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饮酒,减少摄入咖啡因,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都能帮助缓解房颤的症状,减少复发的几率。

六、如何预防房颤?

1.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房颤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减压等措施控制血压,能够大大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2. 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因

大量饮酒或摄入过多咖啡因,都会刺激心脏,增加房颤的风险。如果有房颤倾向的人,最好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3. 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房颤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适当的体重控制,不仅对心脏健康有益,还有助于整体健康的改善。

4. 保持规律运动

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房颤发生的概率。但要注意,过度剧烈的运动也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因此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量。

七、结语

房颤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它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却不容小觑。认识房颤、发现房颤、治疗房颤,都是保持心脏健康的重要步骤。对于任何一个可能患上房颤的人来说,及时关注身体信号、定期体检,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将大大减少其对健康的威胁。所以,心脏健康,不容忽视!

(曹保江 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脏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