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的大家族中,房颤是一种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 “隐形杀手”。它就像心脏的 “不规则舞蹈”,让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节奏,不仅影响心脏功能,更可能引发致命的中风。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已超过 1000 万,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了解房颤的危害与防治知识,对守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房颤?从心脏的 “正常工作” 说起
心脏如同一个精密的 “泵血机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个主要部分。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出信号,心房先规律收缩,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收缩,把血液泵向全身,整个过程协调有序,每分钟跳动 60-100 次,这就是正常的窦性心律。
而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不规则的 “颤动”,频率可达 300-600 次 / 分钟。这种 “乱颤” 会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泵血,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尤其是左心耳部位 —— 这个类似 “小口袋” 的结构,一旦血液滞留,就可能形成血栓。
形象地说,正常的心房收缩如同整齐划一的 “集体操”,而房颤时的心房则像一群杂乱无章 “蹦跳的人群”,既无法完成有效的血液输送,又为血栓形成埋下了隐患。
房颤为何会引发中风?血栓是关键 “凶手”
房颤引发中风的核心机制,在于血栓的形成与脱落。当心房持续 “乱颤” 时,血液在心房内流动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淤积,就像河流流速变缓会沉积泥沙一样,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成分也会逐渐聚集,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当血栓进入脑血管时,就可能堵塞脑部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中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相关中风更为凶险:血栓体积通常更大,堵塞的血管更粗,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更高,且复发风险也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 5 倍,每 6 个中风患者中就有 1 个与房颤相关。更值得警惕的是,约 30% 的房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发生中风后才被发现病因,这也是房颤被称为 “隐形杀手” 的重要原因。
哪些人容易得房颤?这些高危因素要警惕
房颤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年龄是房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房颤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研究显示,40 岁以上人群房颤终身患病风险达 25%,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超过 30%。
基础疾病也是重要诱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慢性疾病,会损伤心脏的结构和电生理功能,增加房颤风险。其中,高血压患者患房颤的概率是正常人的 2 倍,而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率更是高达 30%-50%。
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会通过影响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或直接刺激心脏自主神经,诱发房颤。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房颤有哪些症状?别忽视身体的 “预警信号”
虽然部分房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多数人会出现一些身体 “预警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即感觉心跳紊乱、心跳加快,仿佛心脏要 “跳出胸腔”,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
由于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身体供血不足,患者还可能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即使进行轻微活动(如爬楼梯、散步),也容易感到体力不支、呼吸急促。
部分患者会伴随头晕、胸闷,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这是因为脑部供血暂时不足,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症状的轻重与房颤的危害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毫无察觉,但血栓形成的风险并未降低;而有些患者症状明显,反而能更早发现并接受治疗。因此,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房颤至关重要。
房颤如何诊断与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房颤的诊断并不复杂,常规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典型的房颤波形。对于阵发性房颤(即房颤偶尔发作),可能需要进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以捕捉发作时的异常心律。此外,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判断房颤的病因及血栓风险。
一旦确诊房颤,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预防中风、控制症状、改善心脏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抗凝治疗是预防中风的 “核心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风险等,评估中风风险(常用 CHA₂DS₂-VASc 评分),并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控制心室率与转复心律也是重要措施。通过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可将心室率控制在合理范围,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可通过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方法,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基础疾病管理同样不可或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能减少房颤的诱发因素,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房颤患者如何预防中风?这些细节要牢记
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预防中风需要从生活习惯到医学干预全方位入手:
坚持规范抗凝治疗是重中之重。不要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药,也不要轻信 “偏方” 替代正规治疗。如需进行手术、拔牙等有创操作,应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房颤病史及用药情况,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抗凝方案。
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风险。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心电图、凝血功能(服用华法林者)等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房结构及血栓情况。
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保障。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睡眠,减少精神压力。
警惕中风的 “突然信号”。一旦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含糊不清或理解困难、单侧眼睛视物模糊、剧烈头痛等症状,可能是中风的急性发作,需立即拨打 120,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 中风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 4.5 小时内,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房颤虽然常见,但并非无法防治。它就像心脏发出的 “健康警报”,提醒我们关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了解房颤的危害,关注身体的异常信号,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对于已确诊的房颤患者,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做好中风预防,依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守护心脏健康,从了解房颤开始,更从每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开始。
(庞然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