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光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眼压高”。的确,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你知道吗?在一类被称为正常眼压型青光眼的患者中,眼压一直处于正常范围,但视神经却在悄悄受损,视力在逐步丧失。
也就是说,即使你的眼压正常,也不代表你就“安全无忧”。如果忽视了眼底检查、视野检测等关键步骤,可能会错过青光眼的早期信号,等到发现时,视神经已经不可逆地受损。
今天,就带你深入了解——为什么眼压正常也可能患青光眼?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一、什么是正常眼压型青光眼?
正常眼压型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 NTG)是青光眼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的特点是:
眼压处于正常范围(10~21 mmHg)
没有急性发作或明显眼部不适
视神经持续损害
视野出现典型缺损
与其他类型的青光眼相比,NTG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高眼压”特征,病程更加隐匿,诊断更加困难,但危害并不比其他类型轻。
NTG的患病比例在上升
在亚洲国家,尤其是我国,NTG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在一些地区的研究中,NTG甚至占青光眼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配镜或视力下降时才偶然发现的。
二、为什么眼压正常还会得青光眼?
我们通常认为眼压升高会压迫视神经,导致青光眼。但在NTG中,眼压并不超标,那又是如何发生视神经损伤的呢?目前医学界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视神经对压力异常敏感
有些人的视神经比常人更“脆弱”,即使正常眼压也会造成压迫或缺血,导致神经纤维变性。
2. 视神经供血不足
NTG患者常存在眼部或全身血流调节异常,如夜间低血压、血管痉挛、动脉硬化等,导致视神经营养供应不足。
3. 自体免疫反应异常
部分研究发现,NTG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系统对视神经组织的攻击反应,进一步加剧损伤。
4. 微小眼压波动被忽视
临床上使用的单次眼压测量无法反映全天波动情况,有的患者在夜间或清晨可能眼压偏高,但未被发现。
三、为什么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更容易被忽视?
NTG由于没有眼压升高等明显表现,因此患者常常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误以为“眼压正常=眼睛健康”
即使眼底视神经萎缩,也被误判为“老花眼”或视疲劳
视野缺损从边缘开始,双眼互补难察觉
忽视了家族史、近视史等高危因素
很多患者直到出现“看不见两边”、“晚上视物模糊”、“开车容易撞到人”等现象时,才警觉去医院就诊,此时往往已经是青光眼中晚期。
四、哪些人容易得正常眼压型青光眼?
虽然NTG可以影响任何人群,但以下人群更容易“中招”,应该格外警惕:
40岁以上中老年人
有青光眼家族史
高度近视者(超过600度)
血压偏低或波动大者,尤其是夜间低血压人群
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血管病者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鼻喷剂、类风湿治疗)
工作紧张、失眠、夜间用眼过多的人群
五、如何早期发现正常眼压型青光眼?这几项检查不能少
因为NTG的诊断并不依赖眼压,关键是综合判断视神经健康状况与视野是否异常,以下几项检查非常关键:
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可检查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是否变薄,是发现早期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工具。
2. 眼底检查
通过裂隙灯和眼底镜观察视盘形态是否异常,如杯盘比是否增大,是否出现视盘出血等。
3. 视野检查
动态或静态视野计帮助识别是否有典型的“弓形暗点”“鼻侧阶梯缺损”等青光眼特征。
4. 24小时动态眼压监测
排查是否存在夜间或晨间眼压升高的“隐藏波动”。
5. 前房角镜检查
以排除闭角型青光眼,确认是否为开角型。
六、正常眼压青光眼如何治疗?
NTG一旦确诊,就要尽快进行干预。尽管眼压正常,但研究表明,适当降低眼压仍能延缓视神经损伤进展。
治疗策略包括:
1. 药物治疗
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使眼压进一步降低20%~30%,减轻对视神经的损伤。
2. 激光或手术治疗
部分进展快速或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激光小梁成形术或小梁切除术等方式改善房水引流。
3. 血压调节和血管保护
注意避免夜间过度低血压,对有血流障碍或动脉硬化的患者,需协同心血管科调控用药。
4. 规律随访
每3~6个月随访一次,监测视野、OCT变化,防止视功能进一步丧失。
七、定期检查,比你想象得更重要
每年一次的眼科体检,远不止配眼镜那么简单。它有可能帮你提前发现“视力的沉默杀手”,避免不可逆的视力伤害。
建议40岁以上人群、近视或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者等高危群体将以下项目纳入常规体检:
眼压检测
眼底检查
OCT扫描
视野检查
总结
正常眼压,不代表你没有青光眼。很多视神经损伤就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眼压之下,等你发现视野变窄,往往为时已晚。定期检查眼底和视野,是发现青光眼的关键。别被“无症状”所误导,也别以为“看得见”就万事无忧。
(罗顺利 周口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 青光眼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