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青光眼是会遗传的?”
没错,青光眼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青光眼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升高。
然而,许多人对青光眼的认识还停留在“看不清”“眼压高”这样的表面理解,甚至误以为只要不感觉不适就没事。殊不知,青光眼是导致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等到真正出现视力问题时,视神经可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那么,如果你属于青光眼高风险家族人群,该如何科学预防?这篇文章将为你详解:家族有青光眼史的人,必须掌握的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青光眼?为什么说它“可怕”?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眼病。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眼压升高,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损伤是不可逆的,病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发展缓慢却持久。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最终可能导致周边视野缩小、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完全失明。
二、青光眼会遗传吗?有家族史风险有多大?
是的,青光眼具有明确的遗传倾向。尤其是以下类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常见,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
先天性青光眼:出生时或婴儿期发病,几乎100%与遗传有关
正常眼压型青光眼:常见于亚洲人群,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
据研究数据显示:
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青光眼,你的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4~9倍。
如果有多个家庭成员患病,患病概率还会进一步上升。
因此,家族史是判断青光眼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你属于这一类人群,绝不能掉以轻心。
三、高风险人群自查:你在“危险圈”里吗?
除了家族史,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生风险:
40岁以上
高度近视或远视(>600度)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鼻喷、哮喘药、外用激素膏)
有高眼压史
有视野异常或视神经萎缩体征者
如果你符合以上两项或以上,建议每年定期接受眼科筛查。
四、别被“无症状”误导,青光眼往往悄无声息
青光眼尤其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这是它最“狡猾”的地方。
有人以为“我眼睛不痛也不花,怎么会有问题?”
有人误认为“老年人视力下降是正常的老花或白内障”
还有人看到体检单上“眼压正常”就放松警惕
然而,青光眼的视野缺损是从边缘开始的,而双眼视野具有“互补性”,很多人直到视野明显缩小甚至撞到东西时才发现问题。
五、家族有青光眼史,这些防控建议请收好
1.定期做青光眼筛查,不可省略
筛查项目包括:
眼压测量:高眼压是重要线索,但“正常”也不能排除风险
眼底检查:查看视神经盘(是否萎缩、杯盘比增大等)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无创扫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野检查:评估是否有“鼻侧阶梯状缺损”或“弓形暗点”等早期视野异常
前房角检查:判断是否为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
建议从35~40岁起,每年进行1次青光眼筛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
2.留意“蛛丝马迹”般的早期表现
尽管青光眼大多数早期无感,但以下一些表现值得引起注意:
经常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眼胀感
视力下降但眼镜度数变化不大
夜间视力变差或对比度下降
频繁更换眼镜仍难以改善视物清晰度
行走或开车常常撞到两侧障碍物
这些症状虽非青光眼“特有”,但如果伴随家族史,更应警惕。
3.生活方式要“护眼”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青光眼的发生或进展: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伏案用眼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避免眼部血供异常
睡眠规律,避免熬夜导致眼压波动
戒烟限酒,改善微循环
均衡饮食,多摄入抗氧化食物(如蓝莓、胡萝卜、绿叶蔬菜)
4.了解用药风险,特别是激素类药物
很多人不知长期使用激素眼药水、鼻喷剂、皮肤外用激素等药物,可能导致激素性青光眼,而这类青光眼也具有遗传易感性。
如您有家族青光眼史,请务必告知医生,避免盲目使用含激素类药物。
六、青光眼一旦确诊,必须坚持治疗和随访
青光眼目前仍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方式降低眼压、减缓视神经损害,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保持功能性视力。
但关键在于——坚持治疗和定期随访:
不可自行停药
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视野和OCT
监测眼压波动是否平稳
记录症状变化
总结
拥有青光眼家族史,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但如果你放松警惕、不做检查、不重视风险,真正发病时往往为时已晚。遗传风险不是命运的“判决书”,而是健康管理的“提醒卡”。
提前预防、科学筛查,才是保护视力最有效的武器。别等到“视野缩小”才想起看眼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