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眼病中,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小偷”,尤其是最常见的开角型青光眼,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能逐渐损害视神经、缩小视野,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失明。如果你40岁以上、有家族史、高度近视或糖尿病等风险因素,那更要特别当心这种“悄无声息”的视力威胁。
一、什么是开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眼病。根据房角(眼内结构中控制房水流出路径的区域)的开放状态,可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开角型青光眼指的是房角是开放的,但房水排出功能受阻,导致眼压升高,从而损害视神经。
特点如下:
房角开放,但房水排出受阻
眼压可能正常或偏高
病情发展缓慢,大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
视野从周边逐渐缩小,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正因为不痛不痒,很多人直到视野明显缩窄甚至中心视力受影响才发现,往往为时已晚。
二、为什么开角型青光眼这么“可怕”?
开角型青光眼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于——它几乎没有明显不适。
不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能会突然眼痛、头痛、恶心甚至视力模糊,开角型青光眼病程隐匿、发展缓慢,常常在体检或配镜时偶然发现。由于眼压的升高或视神经血流的慢性受损,会逐渐造成视神经萎缩,而这种损伤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
更重要的是,青光眼引起的视野缺损起初多发生在周边区域,不容易被察觉。等到影响到中心视力,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三、谁是高危人群?你在其中吗?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患上开角型青光眼,但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增加:
40岁以上中老年人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高度近视或远视患者
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人(如哮喘、皮炎患者)
非洲裔、亚洲人种人群
因此,这些人群更需要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特别是眼压、视神经和视野检查。
四、如何发现青光眼的“蛛丝马迹”?
尽管早期症状不明显,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尽早发现青光眼的“信号”:
视野变窄或出现“盲点”:比如走路时经常撞到人,或开车时看不到两侧来车
眼部隐隐胀痛或压力感(仅部分人有)
夜间视力下降,特别是光线暗时明显
更换眼镜频率增加但视力仍无明显改善
有眼压偏高但未出现明显不适者
最有效的方式是:定期做全面眼科检查。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测、OCT视神经纤维层扫描等都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手段。
五、如何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目前,青光眼的损害不可逆,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进展,保护剩余视力。
常用治疗方式包括:
1.药物治疗(首选)
通过眼药水降低眼压,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第一步。常用药物包括:
前列腺素类似物:每日一次,效果好,副作用小
β受体阻滞剂:降低房水生成,部分人不耐受
碳酸酐酶抑制剂、α激动剂等也有辅助作用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停药。
2.激光治疗
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无创性较高,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者
效果维持时间有限,但可以多次重复操作
3.手术治疗
如小梁切除术、引流植入物植入术等
适用于药物和激光控制不理想的中晚期患者
六、除了治疗,更重要的是“科学管理”
1.定期随访
即使症状缓解,也要定期复查眼压、视野和视神经,监控病情变化。
2.注意生活细节
避免情绪波动、长时间低头
控制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摄入过多
3.心理调适也很重要
青光眼患者往往因病程慢性、视力下降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应通过医生指导、家人陪伴和自我调节共同应对。
七、科普小贴士:防青光眼五要点
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眼科体检
有家族史者提前监测眼压和视神经
正确使用眼药水,不随意更换或停用
规律作息,避免诱发眼压升高的行为
关注视野变化,及早干预是关键
总结
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沉默的“视力杀手”,它不痛不痒,却能在不经意间带走你的视力。幸运的是,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关爱眼睛健康,从定期检查做起。别等视力模糊了,才开始重视!
(罗顺利 周口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 青光眼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