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难?做好这几步筛查

2022-10-21 09: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所有可导致不可逆失明的眼病中,青光眼是最“隐蔽”的一种。尤其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往往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被称为“偷走视力的小偷”。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该病的诊断往往被延误,一些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甚至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视野缺损。

那么,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什么诊断难?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筛查、早期识别?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一步步揭开这位“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一、什么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进行性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眼病,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简称POAG)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青光眼患者中占据很大比例。

其主要特点包括:

房角开放(与房水流出有关的结构)

慢性进展

初期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周边视野缺损,最终影响中心视力

视神经乳头凹陷扩大(杯盘比增大)

由于病程缓慢、症状隐匿,这种类型的青光眼常常在体检或配镜时被偶然发现,此时视神经可能已经受到明显损害。

二、为什么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这么困难?

1.没有早期症状,难以自我察觉

POAG发展缓慢,眼压升高并不会立刻引起眼痛或视物模糊。患者可能在视野缺损严重前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感。

2.部分患者眼压正常,也可能患病

约三分之一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即使眼压在“正常范围”内,视神经仍会逐渐受到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正常眼压青光眼”,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

3.视野缺损从边缘开始,不易发现

早期视野缺损常出现在边缘部位,双眼“互补”会使患者难以察觉缺口,直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感到“看不清”。

4.症状易与老花眼、白内障混淆

患者出现视力模糊时,往往归咎于年龄相关的视觉退化,忽视了青光眼可能性,从而延误检查。

三、如何早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做好这几步筛查!

针对POAG“隐匿性强”的特点,科学系统的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下面这几项检查,是目前诊断青光眼的“黄金组合”。

第一步:测量眼压

为什么测眼压?
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测量眼压可以为初步筛查提供重要线索。

注意事项:

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超过此值应进一步检查

有些患者眼压正常但仍患病,不能单靠眼压判断

第二步:裂隙灯下房角检查(前房角镜)

目的:
判断房角是否开放,用于区分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

检查方式:
使用前房角镜观察角膜与虹膜之间的角度,开角型青光眼房角是开放的

第三步:眼底检查(观察视神经乳头)

重点看什么?

视盘萎缩

杯盘比增大(正常<0.6)

视神经纤维层变薄

检查工具:

眼底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第四步:视野检查

为什么要查视野?
视野缺损是青光眼的重要诊断依据。即使视力还好,青光眼患者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周边视野缺损。

检查方式:

静态视野计(如Humphrey视野仪)

动态视野计(如Octopus视野仪)

早期可能表现为:

盲点扩大

鼻侧阶梯状缺损

周边视野模糊或黑影感

第五步: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用途:
O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地检测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是青光眼早期筛查和进展监测的利器。

特点:

分辨率高

可量化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视神经结构变化

对发现早期病变非常敏感

第六步:视神经电生理检查(必要时)

如视觉诱发电位(VEP)、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等,可用于特殊人群或复杂情况辅助诊断。

四、谁需要做这些筛查?重点人群提示

即使无症状,以下人群应定期进行青光眼筛查:

40岁以上人群

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高度近视(>600度)或远视者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

有眼压偏高或视盘萎缩史者

建议每年定期检查眼压、眼底、视野及OCT等项目。

提高警惕,从日常做起

不要忽视配镜或体检中的“眼压偏高”

如发现眼压升高、视野缩小、眼底异常,应立即就诊

青光眼一旦确诊,需长期随访治疗,切勿擅自停药或中断检查

不建议自行网购眼药水,使用不当可能加重病情

结语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损害渐进,一旦错过早期干预,将面临终身视野缺失的风险。幸运的是,只要重视筛查、规范随访、科学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生活质量。不要等到“看不见”,才想起去看眼科医生。让我们一起守护光明,从一次青光眼筛查开始。

(罗顺利 周口市眼科医院(周口市第七人民医院) 青光眼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