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胰腺“闹腾”时,如何帮患者减疼痛

2025-07-28 11: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胰腺疼起来有多“要命”?患者说“像内脏被拧成麻花”

病房里,胰腺“闹腾”(比如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总能一眼认出来——他们要么蜷缩在床上,手捂着肚子哼哼,要么满头大汗、脸色苍白,连说话都没力气。这种疼不是“普通肚子疼”,而是像“有人在肚子里用钳子拧内脏”,甚至会放射到后背,让人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医生形容为“顶级疼痛”(疼痛评分能到9分,仅次于分娩痛)。

胰腺是个“隐居高手”,藏在胃后面、腰的深处,平时默默分泌胰液(帮助消化),一旦受刺激(比如暴饮暴食、胆结石),就会“自我消化”——胰液没送到肠道,反而开始消化胰腺自己,引发炎症,疼痛就是这么来的。帮患者减轻这种疼痛,是普通外科和介入治疗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不仅能让患者少受罪,还能帮助胰腺“安静休养”,加快恢复。

二、胰腺疼为啥这么“顽固”?三个原因让疼痛“难缓解”

胰腺疼起来之所以让人“崩溃”,和它的“特殊情况”有关,不是简单吃片止痛药就能解决:

1.炎症刺激“神经密集区”,疼得“范围广”

胰腺周围神经密密麻麻,像“电线网”一样连接着腹腔和后背。炎症发作时,这些神经会被“炎症因子”(像小针扎)持续刺激,导致疼痛不仅限于上腹部,还会“扩散”到后背(尤其是左侧肩胛骨下方),形成“束带样疼痛”(像被带子勒住腰腹),范围越广,越难定位,也越难缓解。

2.胰腺肿胀“压迫周围器官”,疼得“越来越重”

炎症会让胰腺像“发面馒头”一样肿胀,压迫周围的胃、肠道、胆管,这些器官被挤得“喘不过气”,又会反过来加重疼痛,形成“越肿越疼,越疼越肿”的恶性循环。如果肿胀压迫到胆管,还会引发黄疸(皮肤发黄),疼上加疼。

3.患者“越紧张越疼”,情绪和疼痛“互相放大”

疼痛会让人紧张、焦虑,而紧张又会让身体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一种让神经更敏感的激素),让疼痛感“放大”——就像用放大镜看蚂蚁,原本不大的疼痛会变得难以忍受。很多患者越想“忍过去”,越觉得疼得厉害,甚至出现失眠、血压升高,进一步拖慢恢复。

三、普通外科医生先出手:“让胰腺休息”是止痛的第一步

胰腺“闹腾”时,最需要的是“安静休养”,普通外科医生会先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胰腺的负担”,从根源上减轻疼痛,这比单纯用止痛药更有效:

1.暂时“禁食禁水”,让胰腺“不工作”

胰液是胰腺的“劳动成果”,进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加重“自我消化”。所以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通常会被要求“禁食禁水”(轻症1-3天,重症可能1周以上),必要时插胃管(把胃里的东西抽出来),减少对胰腺的刺激,让它“停工休养”。

禁食是为了“止损”——胰腺不工作,炎症才能慢慢消退,疼痛自然会减轻。等疼痛缓解、淀粉酶(反映胰腺炎症的指标)下降后,医生会逐渐恢复饮食(从喝水、米汤开始,慢慢过渡到粥、软面条)。

2.输液“补水补营养”,同时“抑制胰液分泌”

禁食期间,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补充水分、电解质(比如钾、钠)和营养(比如氨基酸、脂肪乳),避免脱水和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输液时会加入“抑制胰液分泌的药”(比如生长抑素、奥曲肽),像“给胰腺发停工通知”,减少胰液对胰腺的“自我消化”,从根源上减轻炎症和疼痛。

3.胃肠减压“减轻腹胀”,间接“减疼痛”

胰腺炎症常伴随肠道麻痹(肠子不蠕动),导致气体和液体在肠道里积聚,肚子像“鼓起来的气球”,这种腹胀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普通外科医生会通过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把肠道里的气体和液体抽出来,肚子不胀了,对胰腺的压迫减轻,疼痛也会缓解。

四、止痛药“分级使用”:从“温和止痛”到“强力镇痛”,按需选择

如果“让胰腺休息”还不能缓解疼痛,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分级使用”止痛药,既保证止痛效果,又避免副作用:

1.轻度疼痛(能忍受,不影响睡觉):用“非甾体类药”

疼痛评分3分以下(比如隐隐作痛,能正常说话、躺卧),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它对胃肠道刺激小,适合轻度疼痛,不会影响胰腺功能。但要注意:不能用“布洛芬”等其他非甾体药,它们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胰腺周围炎症。

2.中度疼痛(影响休息,需要频繁翻身):用“弱效阿片类药”

疼痛评分4-6分(比如持续疼痛,躺下不舒服,影响入睡),可以用“曲马多”“可待因”等弱效阿片类药,止痛效果比非甾体药强,又不像强效止痛药那样容易成瘾。用药时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疼痛缓解情况慢慢调整,避免用量过大导致恶心、呕吐。

3.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坐卧不安):用“强效阿片类药”

疼痛评分7分以上(比如剧烈疼痛,满头大汗,无法入睡,甚至喊叫),需要用“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强效止痛药,这些药能快速抑制疼痛神经,像“给疼痛神经‘断电’”,是缓解重度疼痛的“最后防线”。

很多人担心“用吗啡会成瘾”,其实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通常不超过1周),成瘾概率极低,相比“让患者忍受剧痛”,合理使用更重要。有个重症胰腺炎患者,用芬太尼贴剂(贴在皮肤上缓慢释放药物)后,疼痛从9分降到3分,终于能睡着觉,为后续治疗赢得了体力。

五、介入治疗科“精准止痛”:用“微创技术”直击“疼痛源头”

对一些“顽固性疼痛”(用了止痛药效果仍不好),介入治疗科医生有“精准打击”的办法——通过微创技术直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不用“全身用药”,副作用更小:

1.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给“疼痛传导站”加个“开关”

胰腺的疼痛信号主要通过“腹腔神经丛”(位于脊柱前方,像“疼痛信号的中转站”)传递到大脑。介入治疗科医生可以通过CT引导,把一根细针(直径不到1毫米)穿刺到腹腔神经丛附近,注入“局麻药”(比如利多卡因)或“毁损药”(比如无水酒精),让神经丛暂时或永久“失去传递信号的能力”,大脑接收不到疼痛信号,自然就不觉得疼了。

整个过程像“精准投送”:CT定位确保针头不伤到血管和内脏,注射药物时患者可能会感觉“肚子发热”,10-15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适合胰腺癌或慢性胰腺炎引起的顽固性疼痛。有个胰腺癌患者,止痛药用到最大剂量仍疼得无法进食,做了腹腔神经丛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终于能吃点东西了。

2.超声引导下“胰腺周围穿刺引流”:抽走“致疼的积液”

胰腺炎症可能导致周围出现“渗出液”(像脓液一样的液体)或“假性囊肿”(包裹积液的囊袋),这些液体里含有大量“炎症因子”,会持续刺激神经。介入治疗科医生可以在超声或CT引导下,用穿刺针把这些积液抽出来,或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减少炎症刺激,从根源上减轻疼痛。

六、护理配合“减痛法”:患者和家属能做的“止痛小技巧”

除了医生的治疗,患者和家属做好这些事,也能帮着减轻疼痛,加快恢复:

1.姿势“选对”:弯腰屈膝能“放松腹部”,减轻牵拉痛

胰腺疼痛时,千万别“挺直腰板”(会牵拉腹部肌肉,加重疼痛),建议采取“弯腰屈膝位”:

-坐着时:身体前倾,胳膊肘撑在膝盖上,让腹部放松(像“虾米”一样)。

-躺着时:在膝盖下面垫个枕头,让双腿弯曲,减轻腹部肌肉的紧张,间接缓解疼痛。

2.冷敷“辅助”:低温能“麻痹神经”,减轻疼痛敏感

用毛巾裹着冰袋(别直接贴皮肤,避免冻伤),敷在上腹部或疼痛最明显的地方,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再敷。低温能让局部神经敏感性降低,像“给疼痛神经‘降降温’”,尤其适合炎症早期(红肿热痛明显时)。

3.情绪“稳住”:听音乐、聊天能“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疼痛和注意力密切相关——越关注疼,越觉得疼;分散注意力,疼痛感会减轻。家属可以陪患者聊聊天(说点轻松的话题)、听舒缓的音乐(比如轻音乐、白噪音)、看轻松的短视频,让患者的注意力从疼痛上移开。

七、必须警惕的“疼痛信号”:出现这些情况,说明病情加重

胰腺疼痛的变化能反映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况,说明可能有“新问题”,要立刻告诉医生:

1.疼痛突然加重,止痛药完全无效

原本疼痛能被止痛药控制,突然变得剧烈,吃了药也没用,可能是“胰腺坏死”(胰腺组织死亡)或“感染扩散”,需要紧急做CT检查,必要时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2.疼痛伴随“高烧不退”(超过39℃)或“血压下降”

这可能是“重症感染”(脓毒症)的信号,炎症已经影响到全身,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刻加强抗感染治疗,甚至进入ICU监护。

3.疼痛减轻后又突然加重,伴随“黄疸加深”

可能是“胆管被结石或肿胀的胰腺堵住”,胆汁排不出,导致黄疸加深(皮肤、眼白发黄),需要介入治疗(比如放胆管支架)疏通胆管,否则会损伤肝脏。

总结:胰腺“闹腾”时,止痛是“综合战”

胰腺疼痛虽然“剧烈又顽固”,但通过普通外科的“让胰腺休息”、分级使用止痛药,介入治疗科的“精准止痛”,再配合正确的姿势和护理,大多数患者的疼痛都能得到缓解。

关键是别“硬扛”——疼痛不仅折磨人,还会影响恢复,及时告诉医生疼痛程度,配合治疗,才能让胰腺尽快“安静下来”,疼痛也会随之减轻。记住:医生有很多办法帮你减痛,别自己忍着,说出来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吴静颖 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 普通外科、介入治疗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