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食管裂孔疝是啥?为啥总让人“反酸水”
胸口中间像“被火烧”,尤其吃完晚饭躺沙发上时,一股酸水从喉咙涌上来,又辣又呛——这是食管裂孔疝最典型的“反酸”症状。很多人以为是“胃病”,其实根源在“食道和胃之间的裂孔松了”。
食管裂孔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天然通道”,食道从这里穿过连接胃,正常情况下这个裂孔像“紧身裤腰”,紧紧裹着食道,胃不会往上跑。但如果裂孔变松(像裤腰松了),胃的一部分就会通过裂孔溜进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
这时候,胃和食道之间的“阀门”(贲门)关不严,胃里的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导致反酸、烧心(像喝了口醋直接咽下去的感觉)。普通外科医生常说:“食管裂孔疝的反酸,就像‘没盖紧的水瓶’,稍微晃一晃,水就洒出来了。”
二、反酸有多难受?从“烧心”到“呛咳”,症状五花八门
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酸,不是简单的“吐酸水”,症状轻重不一,有人忍忍就过,有人却被折磨得吃不好睡不好:
1.最常见:烧心、反酸,饭后更明显
-烧心:胸口(胸骨后面)像有团火在烧,从胃一直烧到喉咙,尤其吃了辛辣、甜食后更严重,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反酸:嘴里突然冒出酸水(有时带点食物残渣),喉咙火辣辣地疼,像被酸腐蚀过。
2.有点怪:喉咙疼、声音哑,像“咽炎”
胃酸长期刺激食道和喉咙,会导致喉咙充血、水肿,出现“喉咙异物感”(总觉得有东西卡着)、声音嘶哑(说话像感冒了),早上起来刷牙还会恶心。很多人先去看耳鼻喉科,查了半天发现是食管裂孔疝在“搞鬼”。
3.最危险:呛咳、哮喘,酸水“跑进气管”
严重的反酸会让胃酸逆流到气管,刺激气管引发剧烈呛咳(尤其平躺时),甚至诱发哮喘(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有个阿姨被“哮喘”折磨了两年,换了多种哮喘药都没效果,最后做胃镜才发现是巨大食管裂孔疝,反酸严重时酸水直接冲进气管,控制疝后哮喘再也没犯过。
三、为啥会得食管裂孔疝?这些习惯让“裂孔”越来越松
食管裂孔疝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坏习惯”慢慢“撑松”裂孔导致的,尤其这几类人最容易中招:
1.肥胖的人:肚子太胖,“挤”得胃往上跑
腹部脂肪太多会增加腹腔压力,像“给肚子打气”,胃被挤得只能往“阻力小的地方”(食管裂孔)跑,时间长了裂孔就被撑松。数据显示:体重指数(BMI)超过28的人,患食管裂孔疝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
2.爱吃过饱的人:一顿吃撑,裂孔“被撑大”
吃饭像“填鸭”,胃被塞得满满当当,压力增大,会把食管裂孔“撑开一点”。偶尔一次没事,长期吃撑就像“反复拉松裤腰”,裂孔会越来越松,最终兜不住胃。
3.长期便秘、咳嗽的人:腹腔压力总“超标”
便秘时用力排便、长期咳嗽(比如老慢支),都会瞬间增加腹腔压力,像“突然给气球打气”,把胃往食管裂孔推,次数多了裂孔就松了。有个长期便秘的大爷,每次排便都要用力半小时,后来出现反酸,检查发现裂孔已经扩大到4厘米(正常只有1.5厘米左右)。
4.老年人:肌肉松弛,裂孔“自然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的肌肉会变松弛(像老化的橡皮筋),关不紧也兜不住胃,所以50岁以上人群中,每4个人就有1个有食管裂孔疝,只是很多人没症状而已。
四、不用手术也能止反酸?普通外科医生推荐的“居家护理招”
多数食管裂孔疝(尤其是轻度)不用手术,靠正确的护理就能减轻反酸,甚至让症状消失。普通外科和介入治疗科医生总结了一套“止酸护理法”,简单有效:
1.吃饭“三少吃”:减少胃酸“原料”和“诱因”
-少吃“产酸多”的食物:甜食(蛋糕、巧克力)、辛辣(辣椒、大蒜)、酸性食物(柑橘、醋),这些会刺激胃分泌更多胃酸,让反酸更严重。有个患者戒了巧克力后,烧心次数从每天3次降到每周1次。
-少吃“撑肚子”的食物:红薯、洋葱、碳酸饮料(可乐、啤酒),这些食物会在胃里产生气体,增加腹腔压力,把胃往上推,加重疝和反酸。
-少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油炸食品(炸鸡、油条)、肥肉,这些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长,会让“阀门”长时间处于打开状态,胃酸更容易逆流。
2.吃饭“两注意”:别给胃“添堵”
-注意“吃七分饱”:每餐吃到“不饿但还能再吃两口”就停,别吃到撑(胃太胀会挤着往上跑)。可以用小碗盛饭,吃完别急着添,等10分钟(大脑需要时间接收“饱”的信号),不饿就不吃了。
-注意“睡前3小时不进食”:吃完就睡,胃里的食物还没消化,平躺时胃酸更容易逆流。如果晚上饿了,可以吃片苏打饼干(中和胃酸),别吃面包、蛋糕。
3.姿势“两调整”:让胃“待在该待的地方”
-吃饭后别躺、别弯腰:吃完就躺沙发、弯腰拖地,会增加腹腔压力,像“用手推胃往上跑”,建议饭后站15分钟(散步或洗碗),再坐下休息。
-睡觉时“垫高上半身”:不是垫高枕头(只垫枕头会让脖子不舒服),而是用“楔形枕”(像斜坡一样)把上半身整体垫高15-20厘米(约两本厚字典的高度),让胃处于“下坡”位置,胃酸不容易逆流。
4.生活“两控制”:减少裂孔“继续变松”
-控制体重:肥胖是食管裂孔疝的“催化剂”,减轻5%-10%的体重(比如70公斤的人减3.5-7公斤),就能明显减轻腹腔压力,让胃“往下掉”,裂孔慢慢收紧。可以通过“少吃多动”减重,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晚餐少吃主食。
-控制“增加腹压的动作”:少做弯腰搬重物(搬东西时先蹲下,用腿发力,别弯腰直接提)、少穿紧身衣(尤其紧身裤、束腰,会勒紧肚子增加压力),便秘时别用力排便(可以用开塞露帮忙)。
五、这些情况需要就医?别硬扛,可能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如果护理后反酸还是很严重,出现这些情况,说明疝可能加重了,需要普通外科或介入治疗科医生评估,必要时手术或介入治疗:
1.反酸烧心每天都有,影响吃饭睡觉
靠护理、吃抑酸药(比如奥美拉唑)都控制不住,每天烧心、反酸超过3次,甚至夜里被呛醒,说明“阀门”关得太差,胃滑到胸腔的部分太多,可能需要手术把胃推回腹腔,修补松弛的裂孔(就像“把松了的裤腰缝紧”)。
2.出现“吞咽困难”,吃硬东西卡喉咙
这可能是胃酸长期刺激食道,导致食道溃疡、狭窄(食道变细),食物通过时会卡住,需要做胃镜检查,严重时可能要介入治疗(比如用球囊扩张食道)。
3.突发剧烈胸痛,可能是“嵌顿疝”
胃的一部分通过裂孔滑到胸腔后“卡住了”(嵌顿),血液流通不畅,会引起剧烈胸痛、呕吐(吐不出东西),这是急症,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胃坏死,必须立刻去医院手术。
六、介入治疗有啥招?不用“开大刀”,也能修裂孔
对不想“开大刀”的患者,介入治疗科有微创方法能减轻反酸,尤其适合高龄、身体弱的人:
1.胃镜下“射频治疗”:给“阀门”“缩缩紧”
通过胃镜把一根细导管送到贲门(胃和食道连接处),释放射频能量“灼烧”贲门周围的肌肉,让肌肉纤维化、收缩,像“给松弛的阀门绑上松紧带”,增强关闭能力,减少反酸。整个过程半小时,不用开刀,术后第二天就能吃饭。
2.放置“抗反流瓣膜”:给食道加个“单向门”
在胃镜下把一个像“小帽子”的瓣膜(生物材料做的)固定在食道末端,允许食物从食道进入胃,但阻止胃酸逆流(像个单向门),适合药物控制不好又不想手术的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总结:食管裂孔疝反酸烦,护理得当能缓解
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酸,根源是“裂孔松了,胃跑上去了”,轻度的靠“少吃产酸食物、吃七分饱、睡觉时垫高”等护理方法,就能减轻症状;严重的可以找普通外科手术修补,或介入治疗科做微创治疗,不用硬扛。
记住:反酸不是“小毛病”,长期不管会损伤食道,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从今天起,吃饭别吃撑,睡前别吃宵夜,出现症状及时护理,让胃“待在该待的地方”,才能告别反酸烧心,吃得香、睡得稳。
(吴静颖 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 普通外科、介入治疗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