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裂孔疝的诊断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
症状是重要的提示线索。患者常出现烧心、反酸,这是由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所致,尤其在进食后或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会有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有时与心绞痛相似,需要注意鉴别。另外,吞咽困难也较为常见,可能是疝囊压迫食管或食管炎导致食管狭窄引起。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恶心等症状。
除了症状,体格检查也有一定帮助。医生可能会发现患者上腹部有压痛,但体征往往不具有特异性。
确诊主要依靠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检查中可以观察到钡剂在胃和食管之间的异常流动,显示疝囊的存在以及疝的类型,比如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或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等。胃镜检查不仅能直接观察食管和胃的黏膜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溃疡等并发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食管裂孔疝的状态,但胃镜检查时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不适。此外,胸部和腹部的 CT 扫描也有助于诊断,能够清晰地显示膈肌、食管裂孔以及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于复杂病例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时很有价值。
二、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治疗是基础。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每餐的食量,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等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 15 - 20 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胃酸反流。同时,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而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并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此外,避免穿过紧的衣物,减少弯腰、负重等增加腹压的动作,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症状。
(二)药物治疗
当患者症状较明显但尚未达到手术指征时,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是一线药物,它们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H₂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也可选用,但抑酸效果相对较弱。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酸反流的机会,常与抑酸药联合使用。药物治疗一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根据病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并且需要遵循医嘱规律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
(三)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反复出血、严重食管狭窄等)或疝囊较大有嵌顿风险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胸或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逐渐成为首选。手术的目的是将疝入胸腔的胃等脏器还纳回腹腔,修复膈食管裂孔,必要时还会进行胃底折叠术以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防止胃酸反流。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包括饮食的逐步过渡和避免剧烈活动等,同时要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食管裂孔疝的诊断需要综合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治疗则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一般治疗到药物治疗再到手术治疗,旨在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一旦怀疑有食管裂孔疝,应及时就医,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潘其辉 杞县中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