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张病理报告的诞生:从活检标本到诊断结果,经历了哪些步骤?

2025-03-24 16: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病理报告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中,它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治疗方案的制定。但很多人拿到这张薄薄的报告时,往往只看到最终的诊断结论,却不了解背后凝聚了多少环节的精细操作。从患者体内取出的一小块活检标本,到最终形成明确的病理诊断,需要经历一系列严谨、复杂的步骤,每一步都考验着技术的精准度和医者的责任心。

第一步:标本采集与接收——诊断的起点

病理检查的第一步是获取合格的标本,这通常由临床医生完成。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活检组织(如胃镜、肠镜取下的小块组织)、手术切除的完整器官或肿瘤、穿刺标本(如乳腺、甲状腺的细针穿刺物)等。采集时,医生需避免标本被挤压、污染,并标注清楚患者信息、标本部位等关键内容。

标本被送到病理科后,技术人员会进行严格的接收核对。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避免错误的关键: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标本数量、固定液是否充足(通常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体积需为标本的5-10倍,以确保组织固定完好)。确认无误后,病理科会为标本分配唯一的病理编号,整个流程从此进入标准化管理。

第二步:固定与取材——保留组织的“原始样貌”

固定是病理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目的是防止组织自溶、腐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原有结构。标本接收后,会立即放入固定液中,根据组织大小不同,固定时间通常为6-48小时。例如,小的活检组织固定6-12小时即可,而较大的手术标本可能需要24-48小时才能固定完全。

固定完成后,就进入取材环节。这一步需要由病理取材医师将大块组织切成适合后续处理的小块(通常为2-3毫米厚的组织块)。取材时,取材医师需仔细观察标本的大小、颜色、质地、有无肿瘤、肿瘤的边界等特征,并详细记录在病理申请单上。对于肿瘤标本,还需重点取材肿瘤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肿瘤的不同区域及可能的转移灶,确保不遗漏关键信息。一个手术标本可能需要取材数十块甚至几十块组织,每一块都对应着不同的观察重点。

第三步:脱水、透明与浸蜡——组织的“硬化变身”

取材后的组织块含有大量水分,无法直接切片,需要经过脱水、透明和浸蜡处理,将组织中的水分替换为石蜡,使组织硬化,便于后续切片。

    脱水:通过梯度酒精(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如70%、80%、95%、100%酒精)逐步脱去组织中的水分,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时间,确保脱水彻底而不损伤组织。

    透明:脱水后的组织放入二甲苯等透明剂中,使组织变得透明,同时为浸蜡做准备,让石蜡能更好地渗入组织。

    浸蜡:透明后的组织放入融化的石蜡中,在恒温箱中浸泡数小时,使石蜡完全取代透明剂,渗透到组织的各个细胞间隙。

这一过程通常由全自动脱水机完成,全程需要12-24小时,温度、时间的精准控制直接影响组织的硬度和后续切片质量。

第四步:包埋与切片——将组织“削成薄片”

浸蜡后的组织需要进行包埋:将组织块放入包埋盒,倒入融化的石蜡,待石蜡冷却凝固后,组织就被固定在石蜡块中,形成“蜡块”。蜡块不仅能保护组织,还能长期保存,便于日后复查或进一步研究。

包埋完成后,就进入切片环节。病理技师使用切片机将蜡块切成厚度仅为3-5微米的薄片——这个厚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20,需要极高的操作技巧。切片时,技师需调整切片机的角度和厚度,确保切片完整、连续且无褶皱。切好的薄片会被轻轻贴在载玻片上,放入温水中展平,然后烘干,使切片牢固地附着在载玻片上。

第五步:染色——让细胞“显形”

未经染色的组织切片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难以分辨细胞结构,因此需要进行染色处理。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这是病理诊断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步。

HE染色的原理是利用两种染料的特性:苏木素是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染成粉红色。通过这种染色,细胞的形态、细胞核的大小、染色质的分布等细节都能清晰呈现,为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基础。

染色过程包括脱蜡(去除切片上的石蜡)、水化(使组织重新吸收水分)、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用中性树胶将盖玻片与载玻片粘合,防止切片氧化变质)等步骤,全程约1-2小时。

第六步:病理医生阅片与诊断——报告的“灵魂”

染色后的切片会被送到病理医生手中,这是整个流程中最核心的环节。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病变、病变的类型(如炎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

对于简单的病例,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可能在半小时内就能得出结论。但对于复杂病例(如疑难肿瘤、交界性病变),则需要多位医生共同阅片讨论,甚至借助其他技术进一步验证。

第七步:辅助技术与复核——精准的“双重保障”

当常规HE染色无法明确诊断时,病理科会启动辅助诊断技术,常见的包括: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帮助判断肿瘤的来源和类型(如区分肺腺癌和肺鳞癌)。

    分子病理检测:通过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检测基因突变、融合或扩增(如肺癌的EGFR突变、乳腺癌的HER2扩增),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特殊染色:如 PAS 染色用于显示糖原,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等。

这些技术能为诊断提供更精准的依据,但也会延长报告时间。所有诊断结果都需要经过上级医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后,才能正式出具病理报告。

第八步:报告出具与归档——流程的“终点”

经过上述所有步骤后,病理报告最终形成,包含患者信息、标本类型、肉眼观察描述、显微镜下所见、诊断结论等内容。报告通过医院系统发送给临床医生,作为治疗决策的依据。同时,蜡块、切片等原始材料会被长期保存,以便后续复查或研究。

一张病理报告的诞生,短则3-5天,长则需要1-2周(如需要辅助技术检测时)。它凝聚了病理科技术人员的精细操作和病理医生的专业判断,每一步都关乎诊断的精准性。了解这一过程,或许能让我们更理解病理诊断的价值——它不仅是一张纸,更是连接疾病与治疗的“桥梁”,是医学严谨性的最佳体现。

(赵杰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