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手持那张薄薄的病理报告,轻声说出 “良性” 或 “恶性” 的结论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张纸背后藏着一场跨越数天的 “闯关游戏”。从患者体内取出的小小组织,要经过十余道精密工序、数十位专业人员的接力把关,才能最终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报告。每一个环节都如履薄冰,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结论,甚至改变患者的命运。
第一关:标本接收的 “身份核验”
清晨 7 点,病理科的接收窗口已经排起长队。护士们推着载满标本的推车而来,每个标本容器上都贴着打印条码,如同组织的 “身份证”。病理科技师小李熟练地拿起扫码枪,“嘀” 的一声,患者姓名、标本部位、采集时间等信息立刻传入病理信息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是杜绝差错的第一道防线。
每天这里要接收的标本,从米粒大小的活检组织到整个切除的器官,每一份都要登记、编号、拍照存档。这个环节耗时虽短,却是整个流程的 “地基”,任何疏忽都可能让后续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第二关:固定与取材的 “时间魔法”
接收后的标本首先要进入 “固定室” 接受 24 小时的 “洗礼”。福尔马林溶液会逐渐渗透组织,使蛋白质凝固,保留细胞的原始形态。“这就像给组织‘定格’,” 病理科主任王教授解释道,“固定不充分会导致细胞结构模糊,过度固定则会让组织变脆,后续切片时容易碎裂。”
24 小时后,组织进入取材环节。病理技师手持锋利的取材刀,在放大镜下将组织切成 3-5 毫米的薄片。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比如一个直径 10 厘米的肿瘤,可能要切成上百块组织块才能全面评估。“就像切西瓜,要保证每一刀都能反映整个肿瘤的特点,尤其是边缘和正常组织交界的部分,这对判断是否切除干净至关重要。” 技师小张展示着她的 “战果”—— 整齐排列在包埋盒里的组织块,每个盒子上都有唯一编号,对应着患者信息。
第三关:包埋与切片的 “微米级挑战”
组织块要先经过脱水处理 —— 用酒精逐步置换组织中的水分,再用石蜡浸透,最后嵌入石蜡块中,这个过程需要 12 小时。冷却后的石蜡块坚硬如石,却能保护脆弱的组织在切片时保持完整。
切片环节堪称病理科的 “精细活”。技师将石蜡块固定在切片机上,旋转旋钮,刀刃平稳推进,一片片厚度仅 3-4 微米的组织切片如同蝉翼般飘落。“人的头发直径约 70 微米,我们的切片厚度只有头发的二十分之一。” 有着 20 年经验的老技师说,“切片必须完整、无褶皱,否则染色后会出现假象,干扰诊断。” 他用毛笔轻轻挑起切片,放入温水中展平,再贴附在载玻片上,放入烤箱烘干。
这个环节最考验手感,室温、湿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切片质量。曾经有位技师因为感冒打喷嚏,导致切片出现裂痕,不得不重新制作,而这意味着患者要多等待 6 小时。
第四关:染色与封片的 “色彩密码”
烘干后的切片要进行苏木素 - 伊红(HE)染色。苏木素使细胞核呈蓝色,伊红让细胞质呈红色,这种经典染色法能清晰显示细胞结构。染色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细胞核染色 5 分钟,分化 30 秒,返蓝 2 分钟,细胞质染色 3 分钟…… 任何一步超时都会导致颜色失真。
染色后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片,盖上盖玻片。至此,一张载玻片历经 36 小时的处理,终于可以送往诊断医师的案头。但这只是基础流程,对于疑难病例,还需要进行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进一步检查,每个项目都要额外花费 1-3 天时间。
第五关:诊断医师的 “火眼金睛”
病理诊断医师是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最关键的 “审判者”。他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切片,分析细胞形态、排列方式、浸润程度等特征。对于复杂病例,会进行多学科会诊,几位医师共同讨论后才能得出结论。
“有时候一个病例要看几十张切片,甚至反复对比正常组织的形态。” 王教授指着一张乳腺癌切片说,“这张切片中,癌细胞排列成腺样结构,核仁明显,这是典型的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但如果是不典型增生,判断就需要更谨慎,可能要借助免疫组化标记来区分。”
据统计,一份常规病理报告的诞生平均需要 5 天,而术中冰冻病理这样的紧急项目,从接收标本到出具报告仅能允许 30 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技师要在 15 分钟内完成冰冻、切片、染色,医师则要在 15 分钟内做出判断,为手术医生提供是否扩大切除范围的依据。当患者拿到病理报告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张纸承载着如此多的专业与专注。从标本接收到最终诊断,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病理科团队的心血,他们用微米级的精度、天级的耐心,守护着生命的判断边界。这张薄薄的报告,不仅是疾病的 “判决书”,更是医学严谨性的见证 —— 在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负责。
(刘磊 信阳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