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灯亮起,医生全神贯注地握着手术刀时,患者或许不会注意到,在手术台旁还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器械护士。他们的双手穿梭于器械盘与手术野之间,每一次传递都精准无误。这背后,是一套严密到近乎苛刻的流程,只为确保进入患者体内的每一件器械、每一块纱布都安全可控。
器械室里的“密码系统”
手术器械的管理从进入手术室前就已启动。在器械室的消毒柜前,护士正拿着放大镜检查一把止血钳的齿纹。“哪怕有一根发丝粗细的裂痕,都可能藏污纳垢,必须淘汰。”她边说边将合格器械放入印有灭菌指示条的包装中。这些指示条如同“密码”,灭菌前是米白色,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会变成深黑色,成为器械“合格上岗”的第一道凭证。
每件器械都有专属的“身份标识”。在骨科手术常用的髓内钉套装上,除了型号标签,还贴着一张二维码。护士用扫码枪一扫,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它的生产批号、灭菌时间、使用记录。这套追溯系统就像给器械办了“身份证”,哪怕术后三个月发现问题,也能立刻查清来源。
打包器械时,护士会按手术流程排列顺序。做一台腹腔镜手术,穿刺器、分离钳、电凝钩要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就像战士按作战顺序待命。“医生伸手时不用看,摸到的一定是需要的器械。”这种肌肉记忆般的默契,来自成百上千次的练习。
术前核查的“三重保险”
手术开始前一小时,器械护士小王已经站在器械台旁。她戴着双层手套,正在进行第一次清点。“纱布10块、缝合针12枚、止血钳8把……”每念出一个数字,巡回护士就在记录单上打勾,两人的声音在术前准备间此起彼伏。
这只是“三重核查”的第一关。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麻醉生效后,手术团队会进行“Time Out”核查——所有成员暂停手中工作,共同确认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和器械清单。器械护士会举起X光显影纱布,让大家看清边缘的金属线:“这种纱布在透视下能显影,万一遗留在体内,术后拍片子能立刻发现。”
第三次核查在手术开始前五分钟。此时医生已穿好手术衣,器械护士将器械一一传递到医生手中“试手感”。“这把组织剪有点钝。”主刀医生轻轻一剪,护士立刻更换备用器械。这种看似微小的调整,能避免手术中因器械问题造成组织损伤。
手术中的“动态追踪”
手术进行到关键步骤,主刀医生伸手说“止血”,器械护士瞬间递上带齿止血钳;说“缝合”,持针器已稳稳夹着合适型号的缝合针。这种“无缝衔接”的背后,是对器械流向的绝对掌控。
切除的病变组织被放入标本袋时,护士会立刻贴上标签,注明部位和取出时间。“就像给每个标本发‘护照’,确保病理检查时不会张冠李戴。”对于癌症手术,还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标本袋区分淋巴结区域,红色代表左侧,蓝色代表右侧,避免影响分期判断。
最让人紧张的是术中输血。当血袋送到手术室,护士会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血型、血量和有效期,两人分别念出患者姓名和血袋编号,确认三次无误后才能穿刺。“这一步错了,可能当场致命。”输血过程中,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反应,记录在专用表格上,就像给生命体征“记日记”。
术后清点的“终极考验”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当医生缝合最后一针时,器械护士已经开始了“地毯式清点”。她将器械按照术前清单排列成一条直线,与巡回护士逐件核对:“弯盘2个——齐;刀柄3把——齐;纱布9块……不对,少了一块!”
瞬间,手术室的气氛紧张起来。护士会立刻检查手术台周围,甚至翻开患者身下的布单。如果还没找到,就会提醒医生在缝合前再次探查切口。“曾有同事在患者的纱布垫下找到过折叠的小纱布,就像大海捞针。”这种执着源自一个残酷的数据:全球每年仍有数百起器械遗留体内的事故,每一起都可能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伤。
清点完毕后,所有用过的器械要经过特殊处理。带血的器械先浸泡在酶洗液中分解蛋白质,再用高压水枪冲洗管腔内部——哪怕是0.3毫米的缝隙也不能放过。最后,护士会再次检查器械完整性,就像钟表匠检查齿轮,确保下一次使用时万无一失。
看不见的“科技防线”
在现代化手术室里,科技正在为“零差错”加码。智能器械柜能通过指纹识别发放器械,每一次取用都有记录;手术灯旁的摄像头会自动识别器械种类,实时统计使用数量;甚至连缝合针都镀上了特殊涂层,在特定光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方便查找。
但这些技术从未替代人的作用。“机器可能没电,系统可能故障,但护士的责任心永远在线。”一位从业20年的老护士说。她的指甲总是剪得很短,因为长期握持器械让指腹磨出了厚厚的茧;她的记忆力惊人,能准确说出每种器械的灭菌参数;她的眼睛像显微镜,能发现缝合线上最细微的磨损。
当患者从麻醉中醒来,或许不会记得那些递器械的手,但正是这双双手,在手术台上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从器械室到手术台,从术前到术后,每一个步骤、每一次核对、每一次检查,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这种“零差错”的追求,不是强迫症,而是对医者仁心最朴素的诠释——因为在手术台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改写一个人的人生。
(吴平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