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幕后双搭档: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分工与协作揭秘

2025-07-24 18: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除了主刀医生和麻醉师,还有两位至关重要的角色——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她们如同手术团队的“左右臂”,一个在无菌区外运筹帷幄,一个在无菌区内精准配合,用默契协作编织起手术安全的防护网。作为一名有15年手术室工作经验的护士长,我将带您走进这个神秘角落,揭秘这对“幕后搭档”如何分工协作,保障每一台手术顺利进行。

一、岗位定位:无菌区内外的“黄金搭档”

手术室的核心区域被划分为“无菌区”(手术台及周围3米范围)和“非无菌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岗位分工正因这道无形的界限而明确区分,却又因手术需求紧密相连。

器械护士是“无菌区的守护者”,全程在手术台旁的器械台区域工作,穿着无菌手术衣,戴着无菌手套,直接参与手术操作配合。她们的双手不能接触任何非无菌物品,就像在“无菌蛋壳”内精准作业,负责器械传递、无菌监督和手术步骤协同。

巡回护士则是“全局协调者”,在无菌区外活动,负责所有非无菌操作的统筹:从患者接入、物品调配到信息核对、应急支援,如同手术室的“大管家”,确保手术所需的人员、物资、设备全流程顺畅。

二、术前准备:双线并行的“战前部署”

手术开始前1-2小时,这对搭档就已进入“备战状态”,看似各自忙碌,实则环环相扣。

器械护士的“无菌备战”

-器械核查:根据手术通知单调取专用器械包,如腹腔镜手术需核对穿刺器、分离钳等28件专用器械,每件都要检查功能——止血钳的咬合是否严密,缝合针是否有倒刺,腹腔镜镜头是否清晰。曾有位护士发现超声刀手柄绝缘层破损,立即更换备用器械,避免了术中电灼伤风险。

-无菌搭建:在无菌手术单铺设后,依次打开灭菌包,按使用顺序摆放器械:手术刀、止血钳等常用工具放在顺手的上层,缝合针线等放在中层,备用器械放在下层。这个过程如同“排兵布阵”,确保术中取用零延迟。

-术前访视:与巡回护士一同查看患者,器械护士重点确认过敏史(如对镍合金过敏需准备钛合金器械),并通过简单交流缓解患者紧张,“您放心,我们会配合医生做好每一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实则是专业信心的传递。

巡回护士的“全局统筹”

-患者交接:从病房接入患者时,逐项核对病历信息:姓名、手术部位、过敏史、术前准备(如禁食时间、备皮情况),并在手术通知单上双人签字确认。这一步被称为“手术安全第一道防线”,仅2023年某三甲医院就通过术前核对避免了3起手术部位错误的潜在风险。

-环境与设备准备:调节手术间温度至22-25℃(避免患者低体温),检查电刀、麻醉机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备好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除颤仪)。对于老年患者,会提前准备加温毯;儿童患者则备好适合体重的血压袖带,这些细节都藏着对患者的精准关怀。

-物资补给:根据手术需求准备耗材,如骨科手术需提前与器械商确认植入物型号,产科手术备足血制品。曾有一台急诊剖宫产,巡回护士预判可能大出血,提前备好了4单位红细胞,为后续抢救赢得了时间。

术前准备的最后环节,是两人共同核对“手术安全核查表”,从患者信息到器械灭菌指示卡,逐项确认无误后,才算完成“战前部署”。

三、术中配合:各司其职的“无缝协作”

手术开始后,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如同精密齿轮般运转,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完成信息传递,这种默契往往需要1-2年的配合才能形成。

器械护士的“无菌区作战”

-精准传递:当主刀医生说“止血钳”时,需在1秒内递出合适型号,传递时钳头朝向手术部位,确保医生接过即可使用。缝合时要预判针的大小——皮肤缝合用圆针,血管缝合用角针,误差不能超过0.5mm。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甚至需要用镊子“捏着线头”精准放在医生指尖,这种“毫米级配合”全靠肌肉记忆。

-实时清点:每到关键步骤(如关腹前),需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纱布12块,钳子8把,缝针15根”,两人齐声核对,确保没有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曾有一台肝癌手术,关腹前清点发现少了一块小纱布,最终在标本袋中找到,避免了严重医疗差错。

-应急支援:术中突发大出血时,需在10秒内递出吸引器、止血纱布、结扎钳,同时协助医生压迫止血。这种“高压反应”来自于日常演练,某医院曾模拟“大血管破裂”场景,要求护士团队在30秒内备齐所有抢救器械,每月至少演练2次。

巡回护士的“外围保障”

-动态监测:通过监护仪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当血压骤降时立即通知麻醉师,同时快速开通第二条静脉通路;发现患者体温低于36℃,及时打开加温毯,这些反应需在1分钟内完成。

-物资调配:术中需要额外器械时,快速从器械库调取并传递——传递时要遵守“无菌交接”原则:巡回护士用无菌治疗碗盛装,器械护士从碗内取用,两人手臂不能交叉过无菌区边界。

-环境管控: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手术间,监督所有人的无菌操作——医生的手若无意间碰到非无菌区,立即提醒更换手套;参观人员距离手术台过近,及时引导至指定区域。这种“不近人情”的监督,实则是感染防控的关键。

术中最动人的协作场景,往往出现在紧急时刻:器械护士伸手示意“需要止血材料”,巡回护士立刻会意递上;巡回护士比出“3”的手势,器械护士就知道要准备3根缝合针。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无数台手术磨合出的“心电感应”。

四、术后收尾:闭环管理的“双重保障”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终结,这对搭档需完成“收尾闭环”,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室有序运转。

器械护士的“无菌区收尾”

-最终清点: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所有物品,确认数量与术前一致后,在清点单上双签字。若有器械损坏(如剪刀崩刃),需单独标记并送修,避免再次使用。

-器械处理:按污染程度分类处理器械——接触肿瘤组织的需先消毒再清洗,精密器械(如腹腔镜镜头)需手工擦拭,锐器放入专用利器盒。这个过程如同“战后清理战场”,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信息记录:详细记录术中特殊情况(如器械更换、突发出血),为手术记录提供依据,同时标注医生的操作偏好(如某医生习惯用弯钳止血),方便下次配合。

巡回护士的“全局收尾”

-患者转运:协助麻醉师将患者安全送至复苏室,交接术中情况(如出血量、用药量、引流管数量),与复苏室护士共同核对后签字。对于躁动患者,会提前准备约束带,避免转运途中意外。

-环境整理:清理手术间垃圾,更换污染的手术单,补充耗材(如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确保下一台手术能准时开始。某医院统计显示,高效的术后整理能使手术间周转率提升20%。

-设备归位:关闭仪器电源,清洁腹腔镜等设备后送消毒,同时检查耗材库存,不足时及时申领。这种“未雨绸缪”的习惯,能避免下一台手术因物资短缺而延误。

五、协作秘诀:从“配合”到“信任”的进阶

这对搭档的协作能力,直接决定手术效率与安全,而高水平协作的背后,藏着三层进阶逻辑:

基础层:流程共识

通过“标准化操作手册”统一行为规范——如器械传递的角度、清点物品的顺序、应急处理的步骤,都有明确规定。新护士入职后,需通过300小时的模拟训练才能独立上岗,确保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进阶层:角色补位

在一台复杂手术中,器械护士专注于手术野时,巡回护士会主动观察器械台是否整洁;巡回护士处理突发物资需求时,器械护士会临时承担部分无菌监督工作。这种“补位不越位”的默契,来自于对彼此工作的深度理解。

高阶层:心理默契

共事多年的搭档,能通过医生的语气判断需求紧急程度,通过对方的表情察觉潜在问题。曾有一对搭档,在手术中器械护士皱眉的瞬间,巡回护士立即意识到“可能少了器械”,两人不动声色地快速核对,果然发现一根缝针卡在器械包夹层——这种“心灵感应”,是时间沉淀出的职业默契。

六、平凡中的坚守:不为人知的“手术台故事”

这对搭档的工作充满挑战:一台手术站立6-8小时是常态,巡回护士每天行走步数超过2万步,器械护士的手臂因长期保持递物姿势,不少人患上腱鞘炎;遇到连台手术时,午饭常常是凉透的盒饭,甚至顾不上吃。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这对手术幕后的“双搭档”,用分工明确的专业能力和心照不宣的协作默契,守护着每一台手术的安全。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医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无数平凡岗位的精诚合作,才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在手术室的灯光下,她们的身影或许不耀眼,但每一个精准的动作、每一次默契的对视,都在书写着“守护生命”的誓言。

(朱慧花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