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的健康问题中,盆腔炎是一个较为常见且棘手的病症。很多女性深受其扰,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但长期使用不仅易产生耐药性,还难以根除病根。此时,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多元的疗法,为盆腔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下面,我们就一同探究中医如何应对盆腔炎的反复发作。
一、中医眼中的盆腔炎:发病根源
中医虽无“盆腔炎”这一确切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热入血室”等范畴。中医认为,盆腔炎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湿热瘀结
经期、产后或流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此时若不注意卫生,或过早进行性生活,湿邪热毒极易乘虚而入,与气血相互搏结,阻滞胞宫脉络,从而引发盆腔炎。另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内生湿热,流注下焦,也可导致湿热瘀结盆腔,出现腹痛、白带增多且色黄质稠、异味等症状。
(二)气滞血瘀
长期的情志不畅,如抑郁、焦虑、恼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肝气不畅则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停滞于盆腔,不通则痛,引发下腹疼痛、坠胀,疼痛部位固定,常在经前或生气后加重,月经也可能出现血块多、经行不畅等表现。
(三)寒湿凝滞
女性若贪凉饮冷,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久居寒湿之地,寒邪与湿邪相互勾结,客于胞宫、胞脉,使气血凝滞不畅。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湿性黏滞,寒湿之邪阻碍气血运行,就会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白带量多且质稀等症状,尤其在经期或劳累后加重。
(四)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伤正气,导致气虚。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血行迟缓,瘀滞于盆腔。此类患者除了有盆腔炎的常见症状,还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等气虚表现。
二、中医特色疗法:标本兼治之道
(一)中药内服:辨证论治,精准调理
1.湿热瘀结型: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常用方剂如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减。银甲丸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鳖甲、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清热凉血;茵陈、薏苡仁清热利湿;桔梗、琥珀活血化瘀。当归芍药散中重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若伴有高热,可加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若腹痛剧烈,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
2.气滞血瘀型:治法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是常用之方。身痛逐瘀汤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川芎、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牛膝引血下行。膈下逐瘀汤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枳壳理气活血止痛。若乳房胀痛明显,加青皮、郁金、柴胡疏肝理气;若月经量少、经行不畅,加益母草、泽兰活血调经。
3.寒湿凝滞型:以温经散寒、化瘀除湿为治则,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化裁。少腹逐瘀汤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延胡索、没药、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当归养血活血。温经汤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活血;阿胶、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益气和中。若白带量多,加芡实、金樱子、山药健脾止带;若有包块,加三棱、莪术、皂角刺软坚散结。
4.气虚血瘀型:治疗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选用理冲汤或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理冲汤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天花粉、知母滋阴清热;三棱、莪术、生鸡内金活血化瘀、消癥散结。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桂枝茯苓丸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健脾利湿;丹皮、桃仁、芍药活血化瘀。若腹痛较甚,加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若神疲乏力明显,加黄精、灵芝增强益气之功。
(二)中药灌肠:直达病所,高效消炎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特色外治法之一。直肠与盆腔相邻,且直肠黏膜血运丰富,吸收能力强。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剂通过直肠灌注,药物可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经直肠静脉丛迅速到达盆腔,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使盆腔处于中药治疗和温热理疗的状态,从而有效消除炎症,缓解疼痛。常用的灌肠中药有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等。灌肠时需注意药液温度适中(一般38-40℃),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通常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三)中药外敷:温热渗透,消散瘀结
把中药经过调制加热后装到纱布里,放在病人的小腹部,通过温热效应和药物的渗透达到治疗目的。一方面,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另一方面,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散寒止痛、清热解毒等作用,帮助消除盆腔粘连,减轻炎症。如用大黄、芒硝、乳香、没药、血竭等研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外敷下腹部;或用粗盐炒热,装入布袋,热敷小腹部,每日1-2次。
(四)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1.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盆腔炎的目的。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子宫、三阴交、足三里、肾俞、次髎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培补元气、调理冲任;气海可益气助阳、调经固经;中极是膀胱募穴,能通调水道、清热利湿;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调理子宫气血;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能健脾利湿、调补肝肾;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肾俞补肾益精;次髎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根据不同证型,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如湿热瘀结型以泻法为主,虚寒型以补法为主,每周2-3次,10-15次为1疗程。
2.推拿:专业的推拿手法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主要手法包括揉法、按法、摩法、擦法等。例如,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揉法、摩法在小腹部操作,重点按揉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然后患者俯卧位,用按法、揉法、擦法在腰骶部操作,重点刺激肾俞、八髎等穴位,以透热为度,每周2-3次。
三、生活调养:助力康复,预防复发
(一)饮食禁忌
1.忌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螃蟹等,这些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失运化,水湿内生,加重体内湿邪,使盆腔炎病情反复或加重。
2.忌辛辣油腻食物:辣椒、花椒、大蒜、油炸食品、肥肉等,这类食物易生热助火,加重盆腔充血,导致湿热内生,引发或加重盆腔炎症状。
3.忌甜腻食物:蛋糕、奶茶、糖果等,甜腻食物易滋生痰湿,影响脾胃功能,使体内湿邪更难运化,不利于盆腔炎的康复。
患者可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薏苡仁、冬瓜、黑木耳、山楂等。也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补肾的食物,如山药、芡实、核桃、红枣等,以增强体质。
(二)生活习惯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经期要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盆浴和游泳,防止病原体入侵。
2.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应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3.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都是适合盆腔炎患者的运动方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三)情志调节
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加重盆腔炎病情。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盆腔炎反复发作给女性带来诸多困扰,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内服、灌肠、外敷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结合生活调养,从多个角度对盆腔炎进行综合治疗与调理,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为女性盆腔炎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坚持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杨宝芹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