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原体检查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这是一种经典的梅毒螺旋体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早期梅毒的诊断,尤其是一期梅毒硬下疳阶段。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光线从聚光器的边缘斜射到涂片上的梅毒螺旋体,使其发出亮光,我们可以依据其特殊的形态(螺旋状,8-14个规则的螺旋)和运动方式(围绕长轴旋转、屈伸、蛇行等)来进行判断。一般在一期梅毒硬下疳的硬结、溃疡分泌物和渗出液中,以及肿大淋巴结穿刺液中,比较容易检测到梅毒螺旋体;二期梅毒时,全身血液和组织中都可能检出,其中皮肤的检出率相对较高;早期先天性梅毒,还能通过皮肤或粘膜损害处刮片发现梅毒螺旋体。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如果没有检测到梅毒螺旋体,并不能完全排除梅毒感染的可能性,因为取材不当、患者已接受部分治疗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直接荧光抗体技术:使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相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就表明存在梅毒螺旋体。该技术相较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特异性更强,能有效减少误诊情况。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是梅毒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测手段,可分为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
-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此类试验检测的是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的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也被称为反应素。常用的方法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等。以RPR为例,它是将活性炭颗粒与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的混悬液混合,当与含有反应素的血清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肉眼可见黑色凝集颗粒,结果易于判断。这类试验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筛查。而且抗体滴度会随着治疗而下降,所以能够用于疗效监测,比如治疗有效时,抗体滴度通常会下降4倍及以上。然而,其特异性欠佳,像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病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并且在一期梅毒早期,抗体尚未产生,可能出现假阴性,一期梅毒的敏感性大约只有80%,到了三期梅毒,敏感性更低。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试验:常用的有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CLIA)等。TPPA的原理是将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于明胶颗粒表面,当与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ELISA则是利用酶标记的梅毒螺旋体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来判断结果。化学发光法同样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通过化学发光信号的强弱来检测抗体。这些方法的特异性非常高,接近100%,是确诊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常被用于ELISA或化学发光法初筛阳性后的确认试验。但它们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即便患者经过治疗后,抗体仍可能长期呈阳性。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重大,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等。当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增加,同时VDRL和/或FTA-ABS试验呈阳性时,基本可以确诊神经梅毒。不过,VDRL试验的敏感性较低,如果高度怀疑神经梅毒但VDRL结果为阴性,不能轻易排除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其他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扩增梅毒螺旋体的特定DNA序列,从而提高检测的敏感性。理论上,该方法能够在感染早期检测到病原体,对于一些血清学试验结果不明确或者处于窗口期的患者,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但目前商品化的梅毒螺旋体核酸检测试剂盒比较匮乏,而且该技术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容易出现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所以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组织病理活检和免疫荧光染色:取患者的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抗原。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但属于有创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并且敏感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测方法。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是艾滋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分为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
-筛查试验: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试验(如斑点ELISA、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免疫层析等)、简单试验(如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ELISA是利用酶标记的HIV抗原或抗体与待检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来判断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比如献血员筛查、婚前检查、孕期检查等。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则是通过检测发光信号或荧光信号来判断结果,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快速试验操作简便、结果判断迅速,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或紧急情况下使用。不过,这些筛查试验的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初筛阳性的样本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试验确认。
-补充试验:主要为抗体确证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WB),也包括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和快速试验等。WB是将HIV病毒裂解后,将其蛋白成分通过电泳分离,然后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再与待检血清反应,若血清中含有HIV抗体,就会与相应的蛋白条带结合,通过显色来判断结果。一般至少出现两条env带(gp41和gp160/gp120)和一条pol带(p31或p51或p66),或者至少出现一条env带和两条pol带,才可判定为阳性。如果条带不典型或数量不足,则为不确定结果,需要在2-4周后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进行判断。免疫印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很高,是艾滋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HIV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
-核酸定性检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技术,将HIV的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HIV病毒RNA。该方法主要用于对筛查阴性但临床高度疑似感染的个体进行检测,比如暴露后紧急预防干预时,若核酸检测阳性,可在感染早期就明确诊断。但核酸定性检测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要求严格,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
-核酸定量检测(病毒载量检测):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随着PCR扩增,荧光信号强度与扩增产物数量成正比,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强度来定量分析患者血浆中HIV RNA拷贝数。病毒载量检测能够准确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在评估病程进展方面,病毒载量越高,病情进展可能越快;在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时,治疗有效时病毒载量会明显下降;同时还可用于检测复发病例,若治疗后病毒载量再次升高,可能提示复发。一般来说,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表明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
CD4⁺T淋巴细胞计数
CD4⁺T淋巴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其数量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通过流式细胞仪,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识别并结合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然后根据细胞的荧光信号进行计数。在艾滋病感染初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可能短暂下降,随后会有所回升;随着病情进展,CD4⁺T淋巴细胞数量会持续减少。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患者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仅有助于判断病情,还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比如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一定阈值时,就需要开始抗病毒治疗。
HIV耐药检测
HIV耐药检测方法包括基因型和表型检测,目前国内外大多以基因型检测为主。基因型检测是通过对HIV病毒的特定基因区域进行测序,分析是否存在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对应不同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例如,逆转录酶抑制剂可能会出现M184V、K103N等突变,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出现D30N、L90M等突变。通过检测这些突变,可以评估患者对现有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表型检测则是将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IV毒株在体外培养,然后加入不同的抗病毒药物,观察病毒的生长抑制情况,直接测定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但该方法操作复杂、成本高,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检测注意事项
-检测时间:梅毒和艾滋病都存在窗口期,这是从感染病原体到能够检测出相关标志物的时间段。梅毒一般在感染后2-4周血清学检测才会呈阳性;艾滋病抗体检测窗口期通常为2-12周,核酸检测窗口期更短,一般为1-4周。如果在高危行为后过早进行检测,很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所以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即使初次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建议在窗口期后进行复查。
-样本采集与保存:两种传染病检测大多采集静脉血,也有部分检测可采用唾液、尿液等样本。在采集静脉血时,要确保采血部位清洁,避免溶血;唾液和尿液样本采集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污染。样本采集后,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在合适的温度下妥善保存和运输,比如血清样本一般需在2-8℃保存,避免反复冻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解读:梅毒检测中,RPR等非特异性试验容易出现假阳性,需要结合TPPA等特异性试验结果综合判断。艾滋病抗体检测初筛阳性不能直接确诊,必须经过确证试验阳性才能诊断。同时,检测结果的解读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梅毒的硬下疳、梅毒疹,艾滋病的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等)、高危行为史(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等进行全面分析。如果对检测结果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随访。
梅毒和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丰富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表现、高危行为史、检测目的等,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有时还会联合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准确及时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规范治疗以及防控传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陈中展 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