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交叉配血知多少?这些要点要记牢!

2025-04-09 12: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交叉配血在整个输血医疗流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输血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检查。其核心目的在于全方位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能够安全且顺利地相容,最大程度避免发生输血反应。要知道,输血反应一旦发生,轻者可能让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影响治疗进程,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进行交叉配血时,以下这些要点必须牢牢记住:

1. 了解交叉配血的目的:交叉配血的主要目的是细致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是否存在不相容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如同隐藏在血液中的“小炸弹”,一旦遇到合适的“导火索”,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溶血反应。溶血反应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理问题,如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2. 主配血和次配血:交叉配血包含主配血和次配血这两个重要环节。主配血是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在一起,以此来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而次配血则是将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混合,同样是为了探寻潜在的不兼容性。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两道严密的防线,共同守护着输血的安全。

3. 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在开展交叉配血之前,必须要确保供血者的血液类型与受血者精确匹配。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例如,ABO血型和Rh血型必须一致或者兼容。ABO血型系统分为A、B、AB、O四种类型,不同血型之间的抗原和抗体分布各不相同。而Rh血型抗原较复杂,其中最重要是D抗原,平时所说的阳性和阴性,一般就是按D抗原有无进行区分,如果不匹配,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所以,选择合适的供血者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前提。

4. 使用新鲜样本:交叉配血应使用新鲜的血液样本,这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因为红细胞和血清的活性会随着样本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就好比新鲜的水果,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原有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如果使用保存时间过长的样本进行交叉配血,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输血的安全性。

5. 检测方法:常用的交叉配血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凝集试验和溶血试验。凝集试验就像是一场“显微镜下的观察游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发生凝集时,就像一群原本自由分散的“小士兵”突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团块。而溶血试验则是检测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解,就如同观察冰块在水中逐渐融化的过程。通过这两种检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液的兼容性。

6. 记录和解读结果:交叉配血的结果需要被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这就像是为输血安全建立了一份详细的“档案”。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凝集或溶血反应,这就如同亮起了一盏“危险信号灯”,表明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不相容,绝对不能进行输血。而如果结果为阴性,则表示血液相容,可以安全地进行输血操作。但即便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谨慎对待。

7. 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比如患者生命垂危,急需输血,但又无法及时进行交叉配血时,应使用O型RhD阴性血液作为通用供血者。这是因为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ABO血型的受血者,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在紧急时刻打开输血的“大门”。而RhD阴性血可以避免Rh兼容的问题,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但这种方法只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后续仍需尽快进行交叉配血,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8. 避免人为错误: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这就如同遵守交通规则一样重要。要避免样本混淆、错误等人为错误的发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却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例如,如果样本混淆,可能会将不相容的血液输给患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要严谨认真,确保万无一失。

9. 持续监测:即使交叉配血结果显示为相容,在输血过程中仍需密切监测受血者的情况。医护人员就像一群“守护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不适症状等。因为输血反应可能会在输血过程中随时出现,只有持续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0. 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交叉配血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这就像是为他们的医学知识“充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交叉配血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能够正确、熟练地执行交叉配血程序。只有医护人员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总结:通过牢牢记住这些要点,医护人员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执行交叉配血,全方位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兰菊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输血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