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流式细胞术×FISH检测双剑合璧!现代医学如何给淋巴瘤分型定级?

2025-08-09 10: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领域,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已成为对抗恶性肿瘤的关键策略。对于淋巴瘤这一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而言,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犹如两把“分子手术刀”,通过多维度解析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型定级能力。二者的协同应用不仅革新了传统病理学的认知边界,更构建起从形态学到基因组学的全景式诊断体系。

流式细胞术基于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荧光素偶联原理,能够以每秒数千个细胞的速度对悬液中的单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当激光束照射到流动的细胞时,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被探测器捕获并转化为数字图谱,从而揭示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谱、胞内蛋白含量及DNA倍体状态等关键信息。这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技术优势使其成为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和克隆性增殖的理想工具。例如,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通过CD20强阳性结合Ki-67高表达模式,可快速锁定恶性克隆群体;而在T细胞起源的病例里,异常的CD4/CD8双阴性或单阳性表型则成为重要的鉴别线索。更精妙的是,该技术还能定量评估凋亡相关蛋白如Bcl-2的表达水平,为预后判断提供量化指标。

与此同时,FISH技术以其独特的空间分辨率优势,直接可视化特定染色体区域的结构变异。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样本中的靶序列杂交,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因扩增、易位或缺失等遗传学改变。这种分子水平的“显微摄影”尤其擅长捕捉那些驱动肿瘤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如套细胞淋巴瘤特征性的t(11;14)(q13;q32)易位导致CCND1基因过表达,或是伯基特淋巴瘤中MYC基因重排形成的双打击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看似相似的组织学亚型可能因不同的遗传背景而呈现迥异的临床行为,此时FISH检测结果往往成为扭转诊断方向的决定性证据。

当这两种技术形成互补时,其诊断效能产生质的飞跃。流式细胞术提供的蛋白质组学数据与FISH揭示的基因组异常相互印证,如同拼合双面镜的两个侧面。以滤泡性淋巴瘤为例,流式检测到的BCL2蛋白过表达需结合FISH证实t(14;18)易位的存在,才能排除反应性增生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而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流式发现的轻链限制性表达必须经由FISH排除MYD88 L265P突变相关的遗传学改变,方能确立最终分型。这种跨层次的信息整合使过去依赖主观形态学判断的模糊地带变得清晰可辨。

现代淋巴瘤分类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不断演进。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已将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核心诊断要素,要求同时满足免疫表型、遗传学异常和临床病理三重标准。例如,双重打击淋巴瘤的确诊必须通过FISH证实同时存在MYC和BCL2/BCL6基因重排,而这类患者的超侵袭性病程也与其独特的分子标签密切相关。即便是同一组织学亚型内部,基于FISH检测出的遗传亚群也能进一步细化风险分层,指导靶向药物的选择。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流式与FISH的组合正在向多组学整合方向发展。研究人员发现,特定免疫表型特征往往对应着特定的突变谱系,如活化B细胞样亚型的DLBCL常伴有TP53突变,而生发中心来源者则更多出现EZH2失活。这种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交叉对话,为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驱动的治疗策略开辟了道路。临床上,针对CD20阳性且携带特定融合基因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BTK抑制剂的方案已显示出显著疗效提升。

在转化医学层面,这些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临床试验设计范式。传统的“一刀切”入组标准逐渐被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富集策略取代,使得新药研发能够精准锁定目标人群。例如,针对MYC重排阳性的年轻患者开展的强化诱导化疗试验,其完全缓解率较传统方案提高近一倍。更重要的是,动态监测治疗过程中流式参数的变化趋势,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早期预警信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耐药发生。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流式细胞术与FISH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淋巴瘤诊疗的叙事方式。它们不仅实现了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跨越式诊断,更构建起连接基础科学与临床决策的桥梁。随着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新兴技术的加入,未来有望形成更加精细的肿瘤微环境图谱,为个体化医疗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精准医学的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在推动着血液肿瘤学向着治愈的目标迈进。

(曹天星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检验中心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