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感冒了该选中药还是西药?中西医结合给出最优解

2025-03-26 08: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换季时节的办公室里,同事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争论:“我这鼻塞流涕肯定是风寒感冒,得喝红糖姜茶发发汗”“别信那些偏方,快吃片布洛芬退烧才靠谱”。这种中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歧,背后折射出人们对感冒认知的普遍困惑。事实上,感冒作为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非此即彼。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在应对感冒时各有精妙之处,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维,正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一、感冒的 “真面目”:中西医的认知差异
现代医学将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大类,其中 90% 以上属于病毒感染。当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上呼吸道黏膜,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本质上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 “战场痕迹”,通常在一周左右随病毒清除而缓解。

中医则从 “辨证施治” 的角度看待感冒,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 等类型。风寒感冒多因受凉引起,表现为怕冷无汗、流清涕、舌苔薄白;风热感冒常见于春秋干燥季节,以咽喉肿痛、黄痰黄涕为特征;暑湿感冒则多发于夏季,伴随头晕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这种基于症状组合的分类方式,为中药治疗提供了精准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对感冒的认知虽体系不同,却存在交叉印证。例如,病毒性感冒初期的恶寒发热症状,与中医 “风寒束表” 的描述高度吻合;而细菌感染引发的浓痰症状,常对应 “风热犯肺” 的证型。这种认知交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西药的 “速效” 逻辑:精准打击症状
西药治疗感冒的核心在于对症干预,通过缓解不适症状帮助人体度过免疫斗争期。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快速降低体温,缓解头痛肌肉痛,其起效时间通常在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

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是缓解鼻塞的 “利器”,它能收缩鼻黏膜血管,减轻黏膜肿胀,让呼吸恢复通畅。但这类药物可能升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则专门针对打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样症状,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不过可能引起嗜睡,驾车时需谨慎选择。

对于明确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如出现黄绿色脓痰、咽部脓点),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能精准杀灭致病菌。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西药的优势在于靶向性强、起效迅速,能快速改善生活质量,但无法直接清除病毒,也不能缩短感冒病程。

三、中药的 “调理” 智慧:整体调节平衡
中药治疗感冒遵循 “扶正祛邪” 原则,通过恢复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风寒感冒常用麻黄汤、桂枝汤,其中麻黄、桂枝能发汗解表,驱散寒邪,适用于恶寒无汗者;若症状较轻,生姜葱白煮水也能起到类似效果。

风热感冒则需银翘散、桑菊饮这类辛凉解表药,金银花、连翘、菊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能缓解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中药成分不仅有抗炎作用,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帮助清除病毒。

暑湿感冒常用藿香正气水,藿香、紫苏等成分能化湿解表,对于夏季因贪凉空调、饮食生冷引起的感冒尤为适用。中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改善身体状态,部分方剂如银翘散甚至被证实可能缩短感冒病程。但中药起效相对较慢,且需准确辨证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1+1>2 的治疗方案
症状严重期可采用 “西药救急 + 中药调理” 的组合。当出现高热(体温超过 38.5℃)、剧烈头痛时,及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快速退热,同时根据证型选用中药:风寒感冒搭配风寒感冒颗粒,风热感冒配合板蓝根冲剂。这种组合既能快速缓解痛苦,又能通过中药调节免疫功能。

症状缓解期可侧重中药调理,减少西药使用。例如咳嗽迁延不愈时,西药止咳药可能抑制排痰,而中药川贝枇杷膏、橘红痰咳液能润肺化痰,促进痰液排出,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对于反复感冒人群,玉屏风散等中药能益气固表,增强抵抗力,降低复发频率。

特殊人群更需中西医协同。儿童感冒时,布洛芬混悬液可安全退热,但剂量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同时可配合小儿推拿(如清天河水穴)辅助降温。孕妇感冒首选中药治疗,风热证可选用金银花泡水,风寒证用生姜红枣茶,确需使用西药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相对安全的药物。

五、走出认知误区:科学应对感冒
很多人认为 “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无副作用”,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西药的不良反应通常明确且可控,而中药成分复杂,不当使用同样有风险,如含麻黄的方剂可能升高血压,过量服用苦寒中药可能损伤脾胃。

“感冒必须吃药” 的观念也需纠正。对于症状轻微的普通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即可自愈,盲目用药反而可能干扰免疫功能。判断是否需要用药的标准是:症状是否影响正常生活,如高热影响睡眠、剧烈咳嗽影响工作时,就应及时干预。

抗生素滥用是另一个常见误区。普通感冒多为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只有出现明确细菌感染指征(如持续高热超过 3 天、脓痰脓涕)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感冒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病情灵活选择:轻症可观察或单用中药;症状严重时中西医结合快速控制;合并细菌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才能找到最适合  自己的治疗方案。当我们不再纠结于 “中药还是西药” 的非此即彼,而是学会 “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的理性思维,就能在每次感冒来袭时,都能从容应对,快速康复。

(李志勇 滑县高平镇卫生院 中医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