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脖子一转就咔咔响 是骨头在 “抗议” 还是在 “伸懒腰”

2024-06-07 13: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久坐后伸个懒腰,或是早上起床转动脖子时,总能听到 “咔咔” 的响声,有时还会觉得脖子瞬间轻松不少,但也有人会担心:这响声是骨头在 “抗议” 身体出了问题,还是像关节 “伸懒腰” 一样的正常反应?从中医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看,脖子咔咔响不能简单归为 “正常” 或 “异常”,它可能是关节活动的 “自然发声”,也可能是颈椎劳损发出的 “预警信号”。下面就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拆解脖子咔咔响的原因,教大家区分 “正常响声” 与 “危险信号”,以及如何科学养护颈椎。

一、脖子咔咔响:先搞懂 “响声从哪来”
要判断脖子咔咔响是 “伸懒腰” 还是 “抗议”,首先得明白响声的来源。从现代医学和中医理论来看,这种响声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与关节、肌肉、气血等多方面相关:

(一)现代医学视角:3 种常见的 “响声来源”
· 关节摩擦音:气体逸出的 “气泡声”

颈椎关节之间存在关节腔,腔隙内充满起到润滑作用的关节液,里面溶解着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当脖子转动时,关节腔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压力骤减,溶解在关节液中的气体就会形成小气泡并逸出,产生 “咔咔” 的响声,这与按压手指时发出的响声原理类似。这种响声通常清脆、单一,且不会伴随疼痛或不适,属于关节活动的 “自然反应”,就像关节在 “伸懒腰”。

· 肌腱滑动音:肌肉与骨骼的 “摩擦声”

颈椎周围附着着大量肌腱和韧带,它们一端连接肌肉,一端固定在骨骼上。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如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肌腱会处于紧张状态;当突然转动脖子时,紧张的肌腱会在骨骼表面快速滑动,或从骨骼的凹陷处 “弹过”,产生摩擦或弹响,听起来可能是 “咔咔” 声或 “咯噔” 声。如果只是偶尔出现,且无疼痛,多是肌肉紧张后的 “放松信号”。

· 关节退变音:颈椎劳损的 “预警声”

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关节面磨损,颈椎关节的稳定性会下降。转动脖子时,退变的关节面、增生的骨质之间会发生异常摩擦或碰撞,产生粗糙、沉闷的 “咔咔” 声,可能还会伴随脖子僵硬、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种响声是颈椎在 “抗议”,提示颈椎可能存在劳损或退变。

(二)中医视角:响声与 “气血、筋脉” 的关联
中医将颈椎及周围组织归为 “颈肩筋脉” 范畴,认为脖子咔咔响与 “气血运行”“筋脉濡养” 密切相关:

· 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的 “虚性响声”

中医认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充足才能濡养颈肩部位的筋脉和关节。若长期劳累、饮食不调、作息紊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久坐不动、姿势不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颈肩筋脉得不到充足濡养,就像 “缺乏润滑油的机器”,转动时容易出现响声,多伴随脖子乏力、酸痛、活动不灵活,属于 “虚性响声”,是身体发出的 “气血亏虚信号”。

· 筋脉瘀滞:气血不通的 “实性响声”

长期低头、受凉、外伤等因素,会导致颈肩部位的筋脉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筋脉瘀滞时,关节和肌肉的正常活动会受到阻碍,转动脖子时可能出现 “咔咔” 响,常伴随脖子僵硬、疼痛、按压痛,甚至手臂麻木、头晕等症状,属于 “实性响声”,是颈椎在 “抗议” 气血不通。

· 风寒侵袭:筋脉拘急的 “外感响声”

中医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寒主收引”,若颈肩部位长期暴露在空调风、寒风中,风寒之邪会侵袭筋脉,导致筋脉拘急收缩,关节活动不利。转动脖子时,拘急的筋脉与关节摩擦,会出现响声,多伴随脖子发凉、遇寒疼痛加重、热敷后缓解等症状,也是身体对 “外感邪气” 的一种反应。

二、区分 “正常响声” 与 “危险响声”:3 个判断要点
脖子咔咔响有时是 “无害的伸懒腰”,有时是 “危险的抗议”,可以通过以下 3 个要点快速区分,避免过度恐慌或忽视隐患:

(一)看 “伴随症状”:有无疼痛、僵硬等不适
· 正常响声(伸懒腰):通常不伴随任何不适,响声出现后可能还会觉得脖子轻松,无疼痛、僵硬、麻木、头晕等症状,多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转动脖子时出现,频率较低。

· 危险响声(抗议):响声出现时或出现后,常伴随脖子僵硬、酸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手臂麻木、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且症状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响声频率也会越来越高。

(二)听 “响声特点”:清脆还是粗糙,单一还是频繁
· 正常响声(伸懒腰):响声通常清脆、单一,如 “咔” 的一声,每次转动脖子可能只出现 1 次,且不是每次转动都会有响声,间隔一段时间后才会再次出现。

· 危险响声(抗议):响声多粗糙、沉闷,可能是 “咔咔咔” 的连续声,或 “咯噔咯噔” 的摩擦声,每次转动脖子都可能出现,甚至不转动时也会有轻微响声,提示颈椎可能存在器质性改变。

(三)查 “诱发因素”:是否与不良习惯、年龄相关
· 正常响声(伸懒腰):多与 “短期姿势不良” 相关,如偶尔低头看手机 1-2 小时、久坐后突然起身转动脖子,年轻人、无颈椎病史者更常见,改变姿势、活动颈肩后响声会减少。

· 危险响声(抗议):多与 “长期不良习惯” 或 “年龄增长” 相关,如每天低头工作 8 小时以上、长期枕高枕、年龄超过 40 岁,或有颈椎外伤史、肩周炎病史,即使调整姿势,响声也难以消失,甚至会加重。

三、脖子总响?这些因素在 “推波助澜”
无论是正常响声还是危险响声,频繁出现都与一些生活习惯或身体状态相关,这些因素会加重颈肩负担,让脖子更容易 “响”:

(一)长期不良姿势:颈椎的 “头号杀手”
· 低头族:颈椎的 “慢性劳损”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平板,会让颈椎处于前屈状态,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是直立时的 3-5 倍,长期如此会导致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关节面磨损加剧,转动时容易出现响声,属于典型的 “姿势性劳损”。

· 高枕或无枕:颈椎的 “姿势扭曲”

枕头过高会让颈椎过度前屈,枕头过低或无枕会让颈椎过度后伸,两种情况都会导致颈椎关节长时间处于异常受力状态,筋脉紧张,气血运行不畅,转动时容易出现响声,长期还会加重颈椎退变。

· 久坐不动:颈椎的 “活动不足”

久坐时颈肩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僵硬、气血瘀滞,颈椎关节的灵活性下降,转动时容易出现肌腱滑动音或关节摩擦音,属于 “活动不足性响声”。

(二)年龄与体质:颈椎的 “自然退变” 与 “先天差异”
· 年龄增长:关节的 “自然老化”

30 岁后,颈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水分减少、弹性降低,关节面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的风险增加,颈椎关节的稳定性下降,转动时容易出现异常响声,这是 “生理性退变” 导致的响声,年龄越大,响声出现的概率越高。

· 体质虚弱:气血的 “濡养不足”

中医认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颈肩筋脉得不到充足濡养,容易出现筋脉松弛或拘急,颈椎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下降,转动时更容易出现响声,属于 “体质相关性响声”。

(三)外感与外伤:颈椎的 “外部刺激”
· 风寒侵袭:筋脉的 “拘急收缩”

颈肩部位长期暴露在空调风、风扇风、寒风中,风寒之邪会侵袭筋脉,导致筋脉收缩拘急,关节活动不利,转动时出现响声,多伴随脖子发凉、疼痛,属于 “外感邪气诱发的响声”。

· 颈部外伤:关节的 “结构异常”

颈部受到撞击、扭伤、落枕等外伤后,可能导致颈椎关节错位、韧带损伤、肌肉痉挛,即使外伤愈合,颈椎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转动时容易出现响声,属于 “外伤性响声”,长期不调理可能加重颈椎问题。

四、科学应对脖子咔咔响:3 个方向养护颈椎
无论是 “伸懒腰” 式的正常响声,还是 “抗议” 式的危险响声,都需要科学应对,通过调理和养护,减少响声频率,保护颈椎健康:

(一)日常姿势调整:给颈椎 “减负”
· 保持 “中立位”:避免颈椎过度受力

看手机、电脑时,保持颈椎直立,屏幕与视线平齐(电脑屏幕可垫高,手机可放在支架上),避免低头或仰头;坐姿时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腰部和颈部有支撑,避免久坐,每 30-40 分钟起身活动颈肩,做简单的转头、抬头动作,让颈椎 “放松一下”。

· 选对 “枕头”: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枕头高度以 “仰卧时颈椎自然前凸、侧卧时颈椎与躯干保持水平” 为宜,一般高度为 8-12 厘米(因人而异),材质选择柔软有弹性的(如记忆棉、乳胶枕),避免过硬或过软,帮助颈椎在睡眠时得到充分休息,减少夜间劳损。

· 避免 “不良习惯”:减少颈椎刺激

避免长期低头织毛衣、看书、打麻将;避免颈肩部位长时间暴露在空调风、寒风中,冬季注意颈部保暖,夏季空调房可戴薄围巾;避免突然剧烈转动脖子,如快速甩头、猛回头,防止颈椎关节损伤或错位。

(二)中医调理:通气血、养筋脉
· 穴位按摩:疏通颈肩气血

每天花 5-10 分钟按摩颈肩部位的穴位,如:

1. 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按揉,每次 1-2 分钟,能疏风散寒、缓解脖子僵硬;

2. 大椎穴:位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手掌根部按揉或热敷,每次 2-3 分钟,能振奋阳气、疏通经络;

3. 肩井穴:位于肩部最高处,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点,用食指、中指按揉,每次 1 分钟,能缓解颈肩酸痛、促进气血运行。

按摩时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损伤。

· 中药调理:辨证施补、通络止痛

根据中医辨证,针对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1. 气血不足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或饮用红枣桂圆茶、枸杞山药粥,补充气血,濡养筋脉;

2. 筋脉瘀滞者: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丹参、红花、葛根、桂枝),或外用活血通络的药膏(如麝香壮骨膏、云南白药膏),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瘀滞;

3. 风寒侵袭者:可饮用生姜红枣茶、葱白生姜水,或用艾叶、生姜煮水熏蒸颈肩,驱散风寒,缓解筋脉拘急。

· 针灸与艾灸:调理经络、温通气血

若脖子咔咔响伴随明显疼痛、僵硬,可在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或艾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颈肩部位的经络穴位(如天柱、颈夹脊、肩髃),调节气血运行;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尤其适合风寒侵袭或阳气不足的人群,能有效缓解颈椎不适,减少响声。

(三)适度运动:强肌肉、护颈椎
· 颈椎 “放松操”:日常保健必做

每天进行 5-10 分钟的颈椎放松操,帮助颈肩肌肉放松,改善颈椎灵活性:

1. 缓慢转头:头部缓慢向左右两侧转动,每个方向停留 3-5 秒,重复 5-10 次,动作轻柔,避免快速转动;

2. 抬头望天:头部缓慢向后仰,眼睛看向天花板,停留 3-5 秒,再缓慢低头,重复 5 次,改善颈椎前屈劳损;

3. 耸肩缩颈:双肩缓慢向上耸起,同时头部缓慢向颈部收缩,停留 3 秒后放松,重复 10 次,增强颈肩肌肉力量;

4. 左右侧屈:头部缓慢向左右两侧倾斜,耳朵尽量靠近肩膀,每个方向停留 3-5 秒,重复 5 次,拉伸颈肩侧方肌肉。

· 全身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循环

每周进行 3-5 次适度的全身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颈肩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稳定性:

1. 游泳(尤其是蛙泳、自由泳)时,颈肩肌肉会得到充分锻炼,同时水的浮力能减轻颈椎压力,适合颈椎劳损人群;

2. 太极拳、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同时锻炼颈肩、腰背肌肉,改善颈椎功能,减少响声。

五、需要就医的 “危险信号”:别把小问题拖成大毛病
大多数情况下,脖子咔咔响无需过度担心,但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颈椎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应及时到中医科或骨科就诊:

· 脖子咔咔响伴随持续加重的疼痛,疼痛放射到手臂、手指,或出现手臂麻木、无力、握物不稳;

· 伴随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尤其是转动脖子时症状明显加重;

· 脖子活动严重受限,无法正常转头、抬头、低头,或转动时出现 “卡住” 的感觉;

· 响声频率越来越高,且伴随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影像学改变(如 X 光、CT、MRI 检查提示);

· 儿童或青少年频繁出现脖子咔咔响,伴随颈肩疼痛,可能与颈椎发育异常或不良姿势导致的早期劳损相关,需及时干预。

就医后,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颈椎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中医推拿、牵引、中药内服外敷,或结合西医的物理治疗(如理疗、药物),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保护颈椎健康。

脖子一转就咔咔响,既可能是关节 “伸懒腰” 的自然反应,也可能是颈椎 “抗议” 的预警信号。作为中医科医生,希望大家能学会区分正常与异常响声,通过调整姿势、中医调理、适度运动,科学养护颈椎。记住,颈椎健康与日常习惯密切相关,长期忽视小响声,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颈椎问题;而过度恐慌正常响声,也会给身心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脖子咔咔响,才能让颈椎始终保持灵活健康,远离不适困扰。

(张怡嘉 登封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