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超声,也称为心脏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是现代心血管医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无创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它通过探头发射频率为2-10MHz的高频声波,穿透胸壁组织后在心脏结构界面产生反射,再由接收器捕捉这些回声信号并转换成动态图像。这种检查就像为心脏配备了"可视化窗口",能够实时展现心脏在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包括心脏瓣膜开闭状态、心室壁运动幅度、心房容积变化及心肌厚度等多维度的解剖与功能信息,是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
心脏超声检查的操作流程经过标准化设计以确保图像质量:患者需采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充分暴露胸前检查区域。超声技师会在探头上涂抹无菌耦合剂(一种水溶性凝胶),这种凝胶不仅能消除皮肤与探头间的空气间隙,还能显著降低声波传播阻力。检查时技师手持探头在胸骨旁、心尖部、剑突下等多个标准探查部位移动,通过调整探头角度获取心脏的长轴、短轴及四腔心等多个切面图像。现代超声设备配备的相控阵探头可同时发射数百条声束,每秒生成30-60帧动态图像,这些原始数据经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最终呈现出清晰的心脏实时活动影像,整个检查过程通常持续15-30分钟。
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全能选手",心脏超声能够对多种病理状态进行精准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临床应用场景:
1. 心脏瓣膜疾病:通过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的形态结构,彩色多普勒技术能直观呈现瓣膜反流的方向与范围,连续多普勒则可精确测量跨瓣压差,从而对瓣膜狭窄程度(如主动脉瓣狭窄的瓣口面积计算)、关闭不全分级(如二尖瓣反流的容积定量)及瓣膜脱垂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为手术干预时机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2. 心脏肌肉疾病:在心肌梗死患者中,超声可早期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无运动或矛盾运动)并定位梗死区域;对于扩张型心肌病,能准确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肥厚型心肌病则可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及SAM征(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这些特征性表现对疾病分型与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
3. 心脏腔室大小评估:采用M型超声或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精确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房前后径(LAD)等关键参数,并通过心脏周期变化分析评估心室舒张功能(如E/A比值、E/e'比值),为心力衰竭的诊断与分期提供量化指标。
4. 心包疾病:超声对心包积液的检出敏感性高达98%,不仅能判断积液量分级(少量<100ml、中量100-500ml、大量>500ml),还可评估积液性质及是否存在心包填塞征象(如右心房塌陷征、下腔静脉扩张)。对于缩窄性心包炎,能显示心包增厚钙化及室间隔抖动征等特征性表现。
5. 先天性心脏病:作为婴幼儿先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超声可清晰显示房间隔缺损(ASD)的大小与分流方向、室间隔缺损(VSD)的部位与分流量、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心内分流情况,对于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能完整评估肺动脉狭窄程度、室间隔缺损大小及主动脉骑跨率,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详细解剖学信息。
6. 血流动力学评估:脉冲多普勒可测量各瓣膜口血流速度并计算压力阶差,彩色多普勒能直观显示异常血流束(如心内分流、瓣膜反流),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则可评估心肌运动速度与应变率,这些参数共同构成完整的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估体系,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容量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与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相比,心脏超声具有独特的安全性优势——整个检查过程不产生任何电离辐射,因此可安全应用于孕妇、新生儿及需长期随访的患者。作为一种可床旁实施的即时诊断工具,它在急诊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如急性心梗与肺栓塞的快速区分)、重症监护病房(ICU)循环衰竭患者的病因判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检查费用相对低廉,且能反复多次进行动态监测,特别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通过心脏超声提供的"可视化病理报告",临床医生能够精准把握疾病进展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终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郭卫红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